今天去了趟潘家园,北京有名的旧货市场。
跟一外地来的朋友。
我们去的时候没什么人。
大多数摊主都闲出屁了,有的打牌,有的打瞌睡。
朋友找了一家文玩店钻进去。
我对蜜蜡、木头、石头是没什么兴趣。
朋友跟店主聊得火热,我冲人要了个凳子就坐外面去了。
感觉自己像守门镇宅的石狮子。
隔壁店的店主在外面晒太阳。
我递了根烟过去,我俩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
我问他今年生意咋样。
他说其实还好。
就是散客少了点。
但他们这生意主要靠的都是老主顾。
所以基本上过得下去。
我说。
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吗。
那店主乐了。
哪啊,我们这是文玩,又不是文物。
他有个表弟专整那些老古董。
他那儿才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
那些东西是真的吗?
我看向外面那些卖各种旧货、佛像的摊子。
他没言语。
就冲我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很多行业的收入模式,也跟他们类似。
我有一朋友是做建筑的,国企出来的。
他现在就是跟几个朋友一起,有的负责到处应酬接活,有的负责具体的工程施工。
他们这行有个特点。
他们接了活以后,甲方开发商是不会一下子给完所有工程款的。
通常是开工前给一部分。
施工过程中,钱不够了要他们几个人自己垫钱,一垫就是几十万几百万。
然后到了某个阶段性目标。
比如说盖好一两栋楼了,甲方验收合格了,再给你一部分。
就这么一点一点的给,一直给到项目结束。
就这,他们还要经常请甲方吃饭追尾款。
要到钱了,才算赚。
心里那块大石头才算落地。
才算真正有了正向的现金流,也就是收入。
其他时间,都是要不断支出垫钱。
垫得多了,一家人吃饭都是个问题。
更别说发生什么意外了。
钱压根就取不出来。
垫钱的周期,至少都要半年起。
像他们这种现金流的人,买保险都不能跟普通人那样,一年一年交。
因为他们根本不能保证,连续20年30年都有没垫出去的钱交保费。
最适合他们的,是一次性交清保费。
事实上,收入波动较大的,或者说,前几年特别能赚钱,后几年不行的行业、岗位,都可以考虑这种缴费方式。
现金流不仅决定了保险的缴费方式,
有时候还决定了生存。
前几天不是说过信用债违约的事件吗。
欠债主体永城煤电,地方国企,就没做好现金流的管理。
以至于这企业今年就是在不断借新钱还旧债,直到新钱没借上,旧债还不上。
最抓马的是,公司账上显示有470亿现金。
但这次债务本息只有10亿。
最近炸雷的蛋壳也是。
企业加大杠杆、一门心思囤房搞扩张。
然后一次疫情。
租客骤减。
现金流断裂。
然后就盯上了租客预付的租金。
扣钱、挪用,强制要求半年付、一年付。
理发店、健身馆这种预付性质的生意,都很容易因为现金流发生问题。
不是说借钱加杠杆不好。
就算是个人,也都是杠杆生活。
比如花呗借呗。
比如车贷房贷。
越有钱的人,欠的钱越多。
对房奴来说,月供1万可能就得省吃俭用。
但王健林许家印这种,哪个不是负债过万亿,你看他们慌吗。
遇上风险,慌的是借钱给他们的银行。
但对咱们来说,
一次大的风险就可能让家庭财务窒息。
比如一场大病。
比如一个人的身故。
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需要保险。
拿寿险来说,设计它保额最基本逻辑,就是要覆盖家庭目前的债务状况,以及几年的家庭生活开支。
也就是说,
要是夫妻双方有一人挂了,那他的身故保险金最最最最最起码也要够还清房贷。
这样还活着的人就不会背上太大经济压力。
甚至沦落到卖房讨生活。
确保生活不会因为风险硬着陆。
这就是保险的作用。
-END-
作者:小司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司淘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