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罗艳君详解保险资金:期限最长、风险偏好最低、约束条件最多、管理难度最大的资金之一

2020-10-31 20:09:11 和讯名家 

担心错过精彩内容?把『慧保天下』设为星标吧

编者按

10月31日,由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以“培育新业态 服务新基建”为主题的2020保险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

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21万亿元,颇为引人注意。中国银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罗艳君出席会议并以“全面深化改革 提升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质效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她回顾了保险资产管理的历史进程,总结了监管的措施特点,并提出了提升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质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慧保天下』受邀参加此次会议,对罗艳君副主任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本文内容扎实、逻辑性强,且指向明确,『慧保天下』认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大资管时代,要充分认识并深化保险资产管理的价值所在。

价值之一是,保险资产管理已搭建起四梁八柱,解决了监管有效性问题。

价值之二是,保险资产管理能力水平领跑大资管行业,成为重要参与者——对比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是期限最长、风险偏好最低、约束条件最多、管理难度最大的资金之一,过去十五年(2005-2019)年均收益率为5.44%,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价值之三是,保险资产管理具备第三支柱建设优势,保险业迎来发展契机。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是其他大资管门类所不具备的。今后一个时期,第三支柱建设将成为金融业的重点任务,保险业应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参与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借助于第三支柱建设,保险业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中国银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 罗艳君

注:本文编者按、大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作者审阅。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保险资产管理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而壮大,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21万亿元,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保险资金有什么特点?跟其他资金,比如银行资金、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以及国外的保险资金有什么不一样?它的投资运作和管理应该遵循哪些规律?下一步如何提升可持续经营水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借此机会,分享几点思考和体会,不一定成熟,请大家批评指正。

01

全面认识保险资管:多年改革探索逐步呈现集约化、规范化、多元化、市场化特征

首先,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在商业模式上有哪些异同?我认为最核心的共同点是,两类机构都是负债经营的金融中介,都要受到风险资本约束、金融审慎监管。

保险公司经营的不同点,表现为三个分离: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相分离,所以保险业才会出现一批保险控股公司(保险集团);资产和负债相分离,所以才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产品开发和销售相分离,所以才有保险代理和经纪公司。前一个分离是法定的,分业经营的需要;后两个分离是产业链分工、专业细分的结果。

相比之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汇等核心主业都在一个法人主体内运行,而且各级分支行都在开展存贷汇业务。

今天聚焦的是第二个分离,保险资产管理。我国保险资金的管理模式,经历了“乱-限-放-严”几个阶段。

1980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经营。早期的保险业实施混业经营,一家保险公司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业务,资金运用是从属的、分散的,一方面从属于财务管理,同时分散在总部和各级分支机构。对于资金该投什么、怎么投,缺乏系统、明确的规则,出现了一些不良。

1995年《保险法》确立了安全性至上的原则,大幅收窄限定投资范围,规定保险资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和金融债。

2003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保险公司股改上市的推进和保险业资产规模的积累,特别是行业利差损的显现,保险资金快速增长与投资渠道狭窄、体制机制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保险资金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投资管理模式。

(一)集约化。将保险资金由各级机构分散运用的模式,改为统一由法人总部集中管理,禁止分支机构开展投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保险销售和核保、理赔)。支持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独立法人吸引投资人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按照投资的逻辑而不是保险销售、银行信贷的逻辑去搭建组织体系、管理保险资金。

目前我国共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8家,管理保险业70%左右的资产,其余资产主要由保险公司自行管理。保险行业负责资金运用的人才队伍(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部)约1.1万人。

集约化的好处是,降低投资和操作风险、发挥规模效应、提升资金运用效率。业界经常说,保险资金规模大、适合做大项目,也是这个意思。

集约化的弊端也有,就是机构队伍少,服务小微企业能力不足。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各级机构都做信贷业务,有庞大的队伍和体系,可以服务大中小微各类企业,是间接融资的主力军。

(二)规范化。坚持先定制度再做业务。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等100多项规章制度为主体的监管法规体系,从投资决策授权、资本约束、大类资产比例、投资范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规范。

在机制上,建立委托、受托和第三方托管等现代资产管理机制,禁止资产管理公司资金池运作。对于可投资品种,实行严格的白名单管理。对于无担保债、股票、股权、不动产等收益不确定性相对较高的资产,制定投资能力标准,引导行业加强人才队伍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投后管理。在投资职责细分方面,逐步构建资产负债管理、大类资产配置、品种投资、业绩评估等环环相扣的投资价值链。

简而言之,就是保险资金可以投什么品种、哪些机构(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投、怎么投、投完以后怎么管、计入哪类资产、风险权重怎么算,都有一整套详细的规则,比较具体、严格。从行业整体看,一些新公司小公司虽然生存压力较大,但是它们的资产质量是不用太担心的。

(三)多元化。稳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从最初《保险法》限定的银行存款、国债和金融债,逐步扩展到公司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不动产、基础设施和境外投资等领域。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涵盖传统投资和另类投资、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资产、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等多资产类别,在提升投资收益的同时有效分散了投资风险。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几乎是最宽谱的。

对比2004年和2019年保险业的资产组合可以看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这是这些年全行业共同努力的成效。今天的中国保险业,跟国外同行的资产配置是大体一致的。对比看中国人寿工商银行(601398,股吧)2019年末的资产组合,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保险公司的资产种类更多样、更复杂。

(四)市场化。2012年以后保险资金推进双向市场化改革,以竞争促效益。一方面“请进来”,引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保险业外的资管机构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另一方面“走出去”,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等业外资金,开展保险资管产品业务服务中小保险公司。目前,保险业外机构受托的保险资金为3800亿元,占行业总资产的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非保险资金约2.5万亿元,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管理份额超过1/3。有的保险集团还在内部推行“双向选择”,鼓励旗下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竞标双向选择合作伙伴、协商管理费用。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探索,行业对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目标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保险资金的特点和投资运作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是期限较长。这是保险资金区别于商业银行、公募基金等最大的特点。我国寿险公司平均负债久期约13年,有的公司负债期限20年以上,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长期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也是金融业可提供股权性资本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二是收益较稳。2005年至2019年,保险资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5.44%,且每年均为正收益,在资产规模年均增长21%的前提下实现了持续稳定的绝对收益,有效覆盖了负债成本,支持了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是安全性较高。行业整体资产配置稳健,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2/3以上,投资的债券和金融产品中AAA级以上的占比超过85%,股票以大盘蓝筹股为主。

四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提升。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保险资管产品等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超过16万亿元,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三大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第二大专业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最大机构投资者。

02

社保基金VS保险资金:资金性质决定了投资管理策略选择,决定了投资收益率表现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保险资金的特点,我们对比分析了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的差异。保险资金是期限最长、风险偏好最低、约束条件最多、管理难度最大的资金之一。(如下图)

让我们重点看一下保险资金和全国社保基金的情况。两类资金都是长期资金,是我国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目标都是实现保值增值,满足居民未来的养老保障等需求。在投资风格和业绩表现等方面,二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差异性。

(一)资金规模和收益率。从规模看,十五年来两类资金都快速增长,历年保险资金的规模是社保基金的4.82-7.33倍。2019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8.53万亿元,社保基金余额为2.63万亿元。

从投资收益率走向看,两类资金的收益率水平均与资本市场波动高度相关。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资产配置中,债券、存款、股权等投资收益比较稳定,只有股票投资的收益率起伏较大,并且对当年的总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影响。

从年均收益率看,社保基金收益率高于保险资金。过去十五年(2005-2019),保险资金年均收益率为5.44%,社保基金为9.65%。过去五年(2015-2019),保险资金年均收益率为 5.65%,社保基金为7.46%。

(二)大类资产配置和特点。为什么社保基金的收益率比保险资金高很多呢?是保险资金的投资能力弱吗?其实,高收益伴随着高波动,决定收益的是资产,提升收益的是权益类资产。通俗地说,谁能承受更大的波动(风险),谁就可以投资更多的股票和基金、获取更高的收益。

让我们看看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各自都投了哪些资产。2019年末,保险资金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67.15%,权益类资产占比23.05%,流动性资产占比4.94%。社保基金没有披露大类资产配置比例,政策规定的固收类与权益类资产比例约为60%、40%。也就是说,保险资金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流动性资产比例显著高于社保基金,社保基金的权益类资产比例大约是保险资金的2倍。

同为长期资金,为什么资产配置差异这么大?社保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大吗?是的,这是由资金性质决定的。保险资金是保险公司的表内资金,未来的现金流出是保单承诺的给付义务,所以在投资方面执行的是资产负债匹配策略,就是说要综合考虑负债资金的成本、期限、流动性需求等因素开展投资运作。社保基金没有负债约束,投资方面执行的是纯资产策略,也就是说,在投资过程中只需考虑在给定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最大收益。更进一步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差异:

1.保险资金有刚性成本约束,社保基金没有资金成本。刚性成本约束是指保单的预定利率和资金成本,它决定了保险资金的投资以覆盖成本、追求绝对收益、实现资产负债匹配为前提,这也是保险资金每年都必须保持正收益、固定收益类资产始终占比2/3以上的根本原因。固收类资产是保险公司的压舱石,相比牛市行情中的短期高收益,保险资金更注重在熊市行情中保持不亏损、低回撤。收益与风险并存,投资下跌风险限额同时约束了保险资金能够获取的收益率上限。

相比之下,社保基金没有资金成本,无论投资决策还是执行层面,对于收益率双向波动的容忍度都更大,包括不利情形下的投资亏损。所以,社保基金才可以配置更多的权益类资产、实现更高的收益,同时也承担业绩随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

从收益率走势图上能够看出,保险资金最大的特点就是稳,社保基金的收益率则比较跳跃。从夏普比率看,保险资金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是社保基金的两倍多。过去十五年,保险资金的夏普比率为1.19,社保基金的夏普比率为0.61;过去五年,二者的夏普比率分别为2.39和0.64。

2.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准公众公司,受到金融强监管、资本硬约束,在投资业绩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特别是上市保险公司,对财务状况稳定、持续稳健经营的要求很高。社保基金属于政策性资金,在投资业绩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面临的社会和市场压力相对较小,个别年份的不利情形并不影响基金后续的筹集和投资管理策略的执行,因而更容易保持投资运作的主动性并践行长期投资的原则。

3.保险资金必须保持适度的流动性,社保基金基本没有流动性需求。保险资金需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赔付,因此必须配置部分低息资产、牺牲投资收益以满足流动性要求,财险公司的流动性又比寿险公司要求更高。社保基金作为国家战略性储备资金,从建立至今一直处于征缴期,基本没有支出,流动性要求很低。

(三)学习借鉴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经验。十几年来,社保基金实现并保持了良好的投资业绩,除了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较高以外,以下两方面的能力和优势至关重要,值得保险资金学习借鉴。

其一,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专业化水平高,纪律性强。基金理事会制定了完善的资产配置制度和业务流程,在战略资产配置(5年)、战术资产配置(年度)、资产配置执行(季度)和资产再平衡等方面有一整套制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基于较强的纪律性,多数时候能够克服个人和市场的情绪干扰,坚持在股指低位逐渐增仓、高位逐渐减仓,从而获得优于股指的投资收益率。

其二,社保基金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基金管理人评价和筛选机制。社保基金的投资主要委托基金管理人开展,通过严格的评估淘汰体系,筛选出全市场整体水平较高的基金管理人为其所用。

03

如何提升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质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提升保险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落实会领导指示,转变监管理念,持续简政放权,赋予市场主体更多投资自主权。把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权。

目前已经取消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事前备案、取消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首单核准、简化业外机构托管或受托资金报告程序、提高保险资管产品登记效率,切实压实保险机构责任。下一步,要推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立性,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行业提高资产配置专业能力,强化宏观研究和大类资产市场研究,提升跨周期跨市场的固定收益、权益和组合投资管理能力。

(二)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提高保险资金精细化管理能力。落实《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推动公司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把握好短期市场份额、流动性管理、偿付能力、中期盈利能力和长期经济价值等多个目标的平衡。

在负债端,积极稳妥控制保单成本。鼓励开发内含价值高的保险产品,提高死差和费差的价值贡献;降低定价利率水平,控制高预定利率产品的规模;发展与客户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产品;重视独立账户产品发展。

在资产端,持续梳理完善监管规定,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提升收益水平。支持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债转股投资计划、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等,加强久期和利率风险管理。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规则,由“一刀切”政策改为分级分类监管,奖优限劣,支持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增加权益投资。

(三)发挥长期资金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长期资金的形成,是保险业多年经营的成果,承载着保单持有人的信任和托付。

引导行业立足自身特点,发挥强制储蓄、长期积累、收益稳健等优势,巩固提升多年来积累形成的长期限产品设计和销售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将居民自发零散的养老储蓄资金转换为增长可持续、具有规模效应的长期资金。

坚持审慎稳健投资和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别于银行资金的差异化融资服务,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补位、找准定位。

稳步增加长期政府债券投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四)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保险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近年来,金融和科技正在深度地融合,疫情进一步倒逼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保险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外同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要把资管业务和科技能力有机结合,着力提升投资能力、交易运营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销售客服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形成长期资金管理核心竞争力。

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两升两降”,即提升投资运营和决策效率,提升决策精准度,降低成本,降低风险。保险资管机构要加强与母公司的业务协同,做到“依托、依靠、不依赖”,主动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鼓励保险资管机构走出买方舒适区,深度参与大资管市场竞争,积极拓展第三方业务,在市场化竞争中检验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深度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提高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只有积极拓展外部客户,才能真正管好保险资金,赢得内部委托人的认可和尊重。

(五)保持从严监管态势,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优化保险监管体制,落实机构监管,推进法人机构资金运用属地监管。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与保险业务监管的信息沟通共享,加大对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状况的监测分析力度和频度。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落实落细事中事后监管。

发挥行业协会和资产登记交易平台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风险监测。逐步构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制度体系。加大现场检查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不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乱象,切实维护保险资产安全。

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的内容。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比较分析,是为了找准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希望保险资产管理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提升能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谢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冉笑宇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