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每经专访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CEO杨铮:“治未病”“病后康复”理念赋予产品 将会成为健康险发展趋势

2020-06-02 04:29:59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涂颖浩 实习编辑 段炼

疫情阻断了保险业传统的线下渠道,在市场整体低迷下,一些较早部署互联网转型的公司得以弯道超车,尤其是其站在健康险风口之上。

近日,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CEO杨铮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专访,深度探讨新形势下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当前,客户行为和习惯趋向线上化,如何让客户对公司产品具有黏性已不光是产品责任、理赔服务等环节能够解决的问题。”

杨铮看来,客户的需求一定会从事后理赔扩展至事前预防,从院内就医扩展至院外康复。将“治未病”“病后康复”的理念赋予到产品上,将会成为健康险的发展趋势。这对公司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长期投入和经验积累。

杨铮还建议,应鼓励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数据合作,打破健康数据壁垒;鼓励保险机构推进产品供给侧改革,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三大驱动力

将助推2万亿健康险市场规模目标达成

截至2019年末,健康险保费规模突破7000亿元,根据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业内普遍认为,健康险要达成这一增量目标并不难。

杨铮估算,老龄化增长趋势(3%),客户支付能力提升(8%)和医疗通胀及花费增长(10%)将共同助推商业健康保险行业以每年超20%的增速快速成长,实现2025年保费规模2万亿元的蓝图,更好地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互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

从人口老龄化趋势而言,2019年底,中国老龄人口(60周岁以上)达到2.54亿人,近五年复合增长率3.4%,且未来仍将按照3%的平均增速,逐年增长。

在支付能力上,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中产人群崛起,全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近五年复合增速超8%,民众支付能力不断提升。

以医疗通胀及花费看,中国每年都面临着10%左右的医疗通胀,近五年个人卫生总支出复合增长超10.5%,2018年达到16912亿元,该部分医疗费用主要由客户个人承担,医保无法涵盖,因此,亟待商业健康保险对其进行覆盖和保障,未来其增量将是商业健康险潜在的市场空间。

根据保险责任来划分,健康险包括重疾险医疗险、护理保险及失能保险等。近几年来,重疾险业务已居于保障型产品的主导地位,“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中端医疗险爆发式增长,为健康险业务整体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杨铮认为,未来几年,重疾险等产品依然将在健康险中占重要地位,而百万医疗类产品也将作为重疾险的重要补充,持续受到市场的关注。

首先,客户对健康意识的加强,对医疗产品的认知提升,而疫情之后尤为突出,健康险需求递增;重疾和百万医疗互为补充,医疗险承担医疗费用的保障,重疾险可作收入损失或健康管理的补充,这一定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认同;

其次,国家政策导向显著,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健康险的开拓,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这将促进保险公司对此业务的持续发展;医疗支出持续上涨,GDP中的医疗费用占比逐年上升,重疾险+百万医疗险需求也随之提升。

产品同质化

赔付率费用率承压,主体面临差异化难题

不仅仅有寿险公司,还有财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加入到健康险产品的竞争当中。在渠道销售成本居高不下背景下,很多后进入市场的竞争主体,往往会采取激进的价格策略。打价格战,成了在健康险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法宝”。

对于健康险同质化问题,杨铮认为这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差异化和竞争力的保险公司,将从价格战中脱颖而出;同时,致力于数据的积累,不断提升风控能力和定价精细化,也能提升自身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但在杨铮看来,即便对于深耕健康险市场十余年的专业公司而言,寻求在当前市场上做出差异化,快速突围健康险仍面临一定困难。

首先,由于不同市场主体的管理理念不同,产品定价和服务管理的投入差异很大,造成健康险产品的同质化,低价竞争策略,因此需要一段时间的经营才能逐步体现健康险专业化管理的优势。

其次,行业主流的百万医疗险相对而言责任简单,且保费较低,已基本满足了医疗保障的需求,导致同质化更为严重,未来,需要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从细节上提升客户体现,增强黏性。

再次,保险产品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医疗险对信息的依赖度更高,在客户的风险筛选上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不断累积经验数据,加强风控能力和大数据核保的应用。

最后,客户对医疗资源和治疗手段的认知有限,对于差异化健康险产品需要很长的培育过程,也导致很多差异化产品无法达到好的市场效果。

得益于个险业务持续高增长、专业的风险管控、投资收益增长以及税改政策影响,平安健康险也成为行业内稀有的,过去三年持续盈利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赔付率和费用率面临双重压力,步入盈利周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杨铮指出,除了竞争导致的费用率较高问题,目前健康险行业热销的百万医疗险赔付率虽低,但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医疗险存在医疗通胀;(2)重新投保业务赔付率恶化非常快,因为有理赔客户重新投保率明显高于无理赔客户。

创新力考验

打造产品、服务壁垒是当前成功的基石

在杨铮看来,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业务实现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品扩容。健康险产品未来将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日渐丰富的产品种类、不断拓宽的服务范围,增加供给端的选择性。如,产品责任拓展涵盖老年、慢病、带病体等多个领域;产品形态逐渐过渡发展到长期可调费模式,实现客户与保险机构的保障与价值双赢。政策亦鼓励保险机构加大供给,提供医疗、疾病、照护、生育等综合保障服务。

二是服务增值。未来,社会领域将根据政策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鼓励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产品融合创新,提升健康保险的服务价值和客户体验。伴随客户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客户需求也将逐渐从治病,向预防和健康管理前置,健康服务的增值和供给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量和需求点。

三是科技赋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提到“要更多地通过科技赋能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创新。”科技将服务于保险的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给客户提供极致体验,提升保险行业的专业形象,带来新的增量。

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一味模仿和借鉴其他公司的模式并不一定会成功,杨铮称,平安健康险努力提供差异化服务,打造产品、服务壁垒是当前成功的基石。

作为大健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健康管理”是健康险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平安集团大医疗健康板块重要成员,平安健康险提早布局了“科技+主动健康管理”,鼓励用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

目前,平安健康APP累计已经有870万用户开通了HelloRun健康管理促进计划,其中有80%的用户通过HelloRun获得免费重疾或免费百万医疗险,有20%的用户通过健康信用获得了i康保百万医疗和i康保重疾的不同费率优惠。

保费逆势涨

科技互联网战略显效,首季保费增七成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各个保险公司线下业务开展受阻。近期,各大保险公司一季报纷纷出炉,疫情对保险业的冲击符合市场预期,其中健康险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而作为在互联网转型部署较早的健康险公司,今年一季度,平安健康险实现保费26.21亿元,同比增长了69%。

对于疫情下取得超预期的业绩增长,杨铮认为,由于平安健康险互联网转型部署较早,产品销售、运营服务绝大部分都已经线上化。数据显示,公司个人直保业务网销占比达到98%。

在产品创新方面,自2015年推出第一款互联网保险产品“抗癌卫士”以来,2016年公司又推出市场首款百万医疗产品“e生保”,引爆市场。以百万医疗为基础,公司的医疗险产品不断衍生,依据年龄维度、收入维度、健康维度,探索为不同客群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全面、精细化的定价体系,支持了产品责任的层次建设。

在科技互联网转型方面,2016年底,公司精心打造的国内领先的移动端健康保障平台——“平安健康”APP上市,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就医服务+健康管理的线上全流程服务,截至一季度末,累计注册用户已经超2700万。2017年以来,公司打造E智核、AI客服、E秒赔为代表的覆盖保前、保中、保后的系列智能创新项目,持续加快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赋能,提升运营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端科技与保险业态的深入结合,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已成为当下重塑客户体验的主要动力。作为专业的科技健康险公司,平安健康险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客户的数字化服务体验,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保单服务中,智能客服可根据客户个人及保单情况挖掘客户诉求,提供个性化查询及任务办理;通过运用客户画像和客户标签,让产品、服务与客户精确匹配,同时服务内容设计上也不断增加客户交互场景,提升客户体验。

在风险管控上,运用大数据与风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投保和理赔中发挥了积极显著的作用。例如我们运用保险、医疗、健康数据的精细化采集,运用人工智能建模,实现风险识别并管控,保持公司经营的良性运转,推动行业良性发展,也充分保障了广大消费者权益。未来提升数字化经营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力争实现健康智慧管家的终级目标。

在杨铮看来,此次疫情更加强化了民众的健康、保障意识,有利于激发健康险需求,也更加坚定了公司科技互联网战略,以及加快数字化经营转型。

打通上下游

建议支持健康险行业更多布局全产业链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文支持健康险发展。2020年1月23日,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下发《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杨铮表示,该意见将进一步帮助健康险行业丰富健康保险产品线,探索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创新,寻求大数据合作与应用,提升风控水平,尝试开发适应于带病体及老年人的保险保障产品,保障更多人群。

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国家正式承认了医疗互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身份。杨铮表示,当前市场上,医疗互助产品、互联网健康保险发展态势良好,对于民众保障意识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保障额度低,责任单一,可引导客户向商业健康保险升级,以满足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

4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范了长期医疗险产品的费率调整。杨铮表示,这将从政策上补充当前健康险行业的短板,即长期医疗险的开发和供给较少。现在百万医疗险通常以短期医疗险的形态出现,而消费者的长期保障需求强烈,这个政策将弥补产品供给的不足,从而满足市场上的需求。

杨铮指出,长期产品的经营模式较短期险更为复杂,除了考虑市场普通存在的医疗通胀以外,还需要关注客户的不同行为情况。同时,长期产品的经营不能仅针对一个产品,而是应该把所有长期产品进行通盘考虑。短期产品可以通过停售原产品进行止损,但长期产品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做好优质客户的留存,体现健康险管理的专业能力。

目前保险公司对长期险政策仍有疑虑,杨铮建议进一步明确费率调整触发条件里的非量化标准,如群访群诉纠纷等具体标准,降低保险公司对长期经营风险的顾虑。他还建议,应支持健康险公司通过科技手段,简化投保流程、灵活产品定价,便捷广大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差异化、高性价比的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在上下游方面,他建议支持健康险行业更多地参与布局健康全产业链,借助自建、控股、参股、战略合作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及流通企业等方式,通过打通上下游,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健康管理医疗服务闭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和服务需求。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