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最新统计,今年以来,包括长城人寿、中国太保、紫金保险、瑞众保险、中邮保险、新华保险等多家险企已举牌15次。而2022年和2023年,这个数字分别是3次和6次。
舆论于是高呼,险资举牌潮又回来了。
险资举牌,在此前资本无序扩张的时期,曾被视为“门口的野蛮人”,遭到舆论的反弹和反噬。那些举牌的险企,那些从万能险中获得便宜资金的险企,在后来很多都沦为了问题险企。而万能险这一“国际知名”险种,也承受了严厉的监管,甚至污名化,至今未得摆脱。
随着金融市场的沧海桑田,随着金融强监管和“保险姓保”的落实到位,保险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及未来的头等大事,这里面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对保险自身提出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意味着要主动融入到国家战略方向之中,为千行百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险资举牌,正是长钱长投新背景下的产物,而要进一步发挥险企的长期资金优势,需要围绕险企长期以来的痛点做文章,做到想投敢投。
适逢窗口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超过了28万亿元,但险资对债券和股票(以及基金)的投资比例分别是43%和14%。后者不仅相较于债券占比远远落后,同时这一占比已经持续多年。
险资的投资情绪,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基本面和低利率环境的影响。债券远高于股票,一是说明险资避险情绪的抬升,二则是资产荒的问题,以前轻轻松松的5%投资收益线,现在变成了“高攀不起”的天花板。
而当前恰是险资举牌的友好期和窗口期。从活跃资本市场到提振资本市场,从耐心资本到长钱长投,资本市场成为当下推动消费增长和信心的一个重要抓手。上上下下,市场内外,都欢迎包括险资在内的长期资金入市,监管环境和舆论环境都正向且积极。
另一方面,从短期来看,在新会计准则逐步实施的背景下,险企举牌上市公司后,股息计入当期利润,同时,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不受标的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从而增强险企利润表的稳定性。从长期来看,跟以往的投资偏好基本一致,险资举牌的对象多是具备稳定盈利能力、股息率高的白马股,这将进一步推进险企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做好负债久期和资产久期的匹配。
事实上,险企与资本市场高度“荣辱与共”,盖因投资端收益是险企利润的大头。仅仅9月的“小牛市”,就让饱受资本市场动荡冲击的险企业绩纷纷翻身,三季报纷纷飘红。
要当耐心资本
从去年开始,保险在国家视野中的分量不断抬升。不仅是因为在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中承担起了风险分散的市场功能和风险兜底的社会责任,同时作为鲜明的长期资金,在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转型中,是不可多得的活力之源。
稍早前,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表示,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持续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更早前的9月,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下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通社保、保险和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努力提振资本市场,这对于险资而言构成重大政策利好。
国家已经“一张蓝图绘到底”,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可以看到,险企的应对动作都比较快,除了纷纷举牌上市公司,同时也跑步进入各种ETF,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我们一直反复强调和陈述,低垂的果实早已采摘完毕,高质量发展不是沿着最低成本线绕行,而是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整个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则离不开金融领域的持续深化改革。这个改革,不是简单的“管起来”,而是重新塑造金融的生态位,形成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内生增长和自我繁衍的土壤。
险资举牌,仅仅是这土壤的一小块。但所有的质变,都来自量变。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