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面对新形势?中邮保险李学军:回归保险经营逻辑本源,推动资产负债管理基本逻辑再确立

2024-09-13 13:28:01 新浪网 

专题:保险新篇章: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有鉴于此,新浪财经年度策划《金融新篇章》特别推出《保险新篇章:高质量发展之路》系列访谈栏目,深度对话险企高管,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保险业市场风云变幻,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新会计准则实施、资本市场动荡走低,都深切影响着险企的发展。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保险机构经营如何企稳,在行业转型发展中迎接市场考验?本期《保险新篇章》对话中邮保险总经理李学军。

当前预定利率调整、“报行合一”、新会计准则等多项政策的实施,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李学军表示:“国内长期国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原有相对较高保证利率的长期传统险定价机制的缺陷逐渐显现。近期监管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本质是将原有定价逻辑、经营逻辑及会计逻辑由相对独立逐步趋向一致,回归资产负债科学匹配发展的底层逻辑。当前寿险行业尤其是中小公司经营持续承压,固然有长期国债利率持续走低,资本市场波动下行等外部因素,但回溯来看,更多是过于乐观地以前期相对较高的期间投资收益线性外推到整个负债久期,忽视了长期视角下的资产负债管理重要性。

因此,对于险企来说,重建资负管理逻辑至关重要。“近日监管总局再次下调利率,当下行业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新旧产品切换,但是长期来看,我们要更加意识到这是对资负管理基本逻辑的再确立。基于以上的认识,中邮保险正在全力推进重构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回归寿险经营逻辑本源。”李学军阐释道。

关于险企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平稳穿越逆周期?李学军指出,中邮保险充分研判未来利率及资本市场趋势,全面评估存量业务成本、久期结构、收益要求及流动性特征,也系统借鉴日本等国家寿险业应对“低利率”的实践经验,确立了负债端“稳规模、降成本、控久期、增价值”和资产端“优结构、强直投、加久期、稳收益”的资负匹配策略。具体看负债端的“稳规模”和“增价值”就是坚持稳中求进,保持规模稳定条件下加快价值转型,今年上半年在新单保费下降超20%的情况下,总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降成本”和“控久期”就是要在长期利率持续下行阶段,降低利率风险及退保风险,新单负债成本持续压降,在存量业务逐渐满期的情况下,主动管控长期传统险,负债久期没有明显拉长。资产端的“优结构”和“稳收益”就是适应负债约束,强化资产配置,确保绝对收益。“加久期”和“强直投”就是加大长久期债券配置力度,长期债券占比提升至64%,基本与负债久期缺口相匹配,加大股权及不动产投资力度,提升长期收益。

2024年恰逢中邮保险成立15周年。十五年以来,中邮保险业务保持了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保费突破千亿,全年预计超1300亿元。业务快速发展离不开渠道建设,李学军表示,“邮银渠道是中邮保险的基本盘,是中邮保险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正在全面破局银保外拓、专业经代、团险职域、新型个险等新渠道,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友邦集团的入股同样为中邮保险带来新优势,李学军强调,要充分发挥邮政集团和友邦集团的股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友邦国际化、专业化的视角,升级中邮保险商业模式,尤其是渠道客户精细化经营、资产负债管理、产品供给及服务等方面。

面向未来,李学军展望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保险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三中全会后首个系统性指导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这更加坚定了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有可为的信念,更加增强了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的信心。中邮保险将充分发挥核心功能,增强核心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推进主渠道赋能、新渠道提能、资产管理优化、康养业务布局、数字化转型、市场化改革和企业品牌升级等重点工作,加快打造一流险企战略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写好‘五篇大文章’的保险篇。

系统实施新会计准则

推进实质性资产负债再匹配

从行业保费数据来看,2022年、2023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保费规模修复性增长,但整体也表现为“增收不增利”。李学军表示:“在国债750曲线持续利率走低、资本市场波动下行的情况下,负债端持续增提准备金,资产端投资收益不达预期,2023年行业整体由盈利转向大幅亏损,中邮保险亦是如此。除此之外,由于2022年被动单边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负债端仍执行旧准则,资产端完全暴露于资本市场,缺少有效可对冲工具,放大了资产负向波动影响,反映在财务报表就是利润大幅波动。

新会计准则主要是指中国财政部2017年修订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2020年修订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根据规定,我国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保险企业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新准则;其他保险公司则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新准则。

2023年,中邮保险以实施新准则为契机,重塑资产负债结构。作为非上市险企,中邮保险率先实施了新会计准则,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新准则切换。中邮保险重视新会计准则背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及资产负债管理逻辑,IFRS17和IFRS9准则共同实现了保险公司资负两端的公允价值计量,同时提供资产分类选择和负债端OCI选择权来管理会计错配。

对此,李学军强调:“新准则设定了更科学的利润和资产负债计量标准,为利润管理和资负管理打下制度规则基础,上市公司年报及半年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们以实现公允价值计量为前提,充分理解选择权内涵,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推进实质性资产负债再匹配,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动态联动,打破现有资负相互掣肘局面,逐步实现资负经济匹配,增强会计匹配水平,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对此,中邮保险采取了以下四项举措:

一是以资产端为突破点,聚焦负债端特性,实现资产负债再平衡。在存量非标资产风险上升及收益下调环境下,更加重视负债长期属性及成本要求,做好长期固收底层资产配置盘,做到“边开车边换轮胎”,同步完成存量资产转配和新增资产配置。去年以来,净增配长期债券规模超过2200亿,加大优质股权投资、不动产等长久期资产配置,投资了华晟新能源、拓璞科技、亨睿碳纤维等项目,同时强化固收、股票交易盘管理能力,增厚资产收益,维持利差益相对稳定。

二是以资管公司成立为契机,持续深化“保险+资管”一体化协同投资管理体系,推进战略配置和战术执行的专业化分工和管理协同,强化资产负债双向联动和匹配管理,推进稳健经营。

三是负债端稳妥管理存量业务,加快业务多元化转型。强化管控存量高成本、短久期业务,降低趸交业务规模和成本。跟随利率走势,适时降低定价利率和负债成本。加大利率联动型产品及保障型产品供给,降低保证收益水平和长期刚性负债成本,分散长期传统险利率风险,2023年底提前布局分红险业务,目前分红险新单保费超180亿元,期交新单占比近50%。

四是充分利用资负管理新工具,增强资产负债会计匹配一致性。对于长久期传统险业务,新保险会计准则提供 OCI选择权,配合新金融工具资产分类,相对于现准则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折现率影响及利率风险。对于分红险业务,合理应用浮动收费法(VFA)计量,降低资本市场影响及利润波动性,随着分红险产品逐渐替代存量业务,对冲效应更加显现。

通过以上举措综合发力,中邮保险确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新框架,明确了负债端要“稳规模、降成本、控久期、增价值”,资产端要“优结构、强直投、加久期、稳收益”,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此,李学军介绍称:“2024年上半年中邮保险的核心经营指标均位于行业前列,在新单保费下降情况下,总保费规模突破千亿,同比增长20%;新业务价值超80亿元,在去年大幅增长基础上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利润扭亏为盈,盈利56.9亿元。资产负债良性互动匹配,

新单负债成本率同比压降63个BP至3.32%,财务投资收益率(年化)4.08%,综合投资收益率(年化)11.58%,有效覆盖负债成本并且固收类生息资产的投资收益贡献达到85%以上;资产久期持续提升,负债久期控制合理水平,利率风险对冲率保持50%以上,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偿付能力水平提升至近200%。”

展望下半年工作,李学军表示:“从上半年数据看,在外部环境并没有显著改善的条件下,中邮保险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去年围绕资负经济匹配和会计匹配的一系列举措,并且这些举措的效果也将持续释放,使我们不用过度关注短期经营指标,可以有更多精力和资源谋长远、提能力。下半年中邮保险将延续全年确定的经营逻辑,积极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并且加强宏观经济、货币金融及行业市场研判,提前谋划明年经营策略。

深耕精耕主渠道、积极布局新渠道

坚持内涵式发展,加快价值转型

近年来,险企积极开展多元渠道建设,深入推进渠道转型。“渠道能力是寿险公司经营的关键能力,背后反映了一家寿险公司客户服务、产品销售、市场响应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中邮保险同样积极布局多元渠道。对此,李学军谈到:“中邮保险自成立之初,依托中国邮政网络及客户资源,形成了邮银主导的渠道发展模式,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面对从粗放外延式发展向价值内涵型发展的市场环境和行业趋势,中邮保险需要回答‘如何深耕精耕主渠道’‘是否和如何介入新渠道’这两个问题。

对于“如何深耕精耕主渠道”的问题,李学军指出,“邮银渠道是中邮保险的基本盘,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自2022年,中邮保险从专业化队伍、数字化赋能、场景化营销、体系化培训等方面精耕深耕主渠道:

一是建立涵盖保险规划师、专职讲师、兼职讲师的“三支队伍”,赋能提升主渠道专业营销和服务能力,截至今年上半年,保险规划师达到3414人,网络覆盖率58%。

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通过科技赋能、业技融合,推进管理重组和创新,加快经营管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流程的数智化再造。

三是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充分利用实体网点优势,协同邮银渠道探索设立健康驿站,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建立“知客、蓄客、获客、活客、留客”服务平台。

四是构建“四横两纵一平台”,持续优化培训课程,加快建设培训系统。

“在原有行业认知下,银保渠道价值低、费用高、销售方式粗放,但随着行业发展,尤其是在代理人渠道艰难转型大背景下,银保渠道自身也在谋求转型,价值创造能力得到行业认可,很多公司加大银保渠道投入,甚至原来已退出的又重新回归银保市场。”李学军阐释道。

在行业渠道转型的同时,监管政策也为银保渠道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对此,李学军表示:“监管推行‘报行合一’,将使银保渠道费用水平回归产品定价的本源,费用使用更加透明、规范,进一步压降了险企的负债成本。作为银保渠道重要参与者,我们严格落实‘报行合一’要求,实现产品报备费用、预算费用、考核费用‘三费合一’,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赋能渠道专业能力提升,引领渠道价值转型,重构底层商业模式,建立战略型、更深层次的合作协同机制,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力。”

对于“是否和如何介入新渠道”的问题,李学军介绍了中邮保险的渠道战略布局:“2022年之前中邮保险邮银渠道占比99%以上,确实也积累了产品集中、风险集中的业务风险,市场化、专业化能力提升也受限于单一渠道。2022年我们确立了‘一主多辅’渠道策略,积极实施差异化策略,全面破局银保外拓、专业经代、团险职域、新型个险等新渠道,多元渠道建设点面开花,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银保外拓、团险、中介等新渠道占比超过10%并持续提升,预计今年新渠道总保费将过百亿,相对再造了一家中小保险公司。”

新渠道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保费贡献,更大的价值在于突破原有经营理念,对标市场先进,倒逼能力提升。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中邮保险的渠道能力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得到了合作伙伴的认可,今年上半年,在银保渠道新单大幅下降情况下,新渠道有力支撑了全年目标达成,更坚定了发展信心,也印证了当时战略选择的正确。”李学军总结道。

除此之外,中邮保险积极引入外部资金,在助力多元渠道建设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加快推动公司价值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邮保险于2022年引入友邦集团120.33亿资金,这个目前我国保险业最大的增资扩股引战项目,成为中邮保险的重要发展机遇。

李学军介绍了中邮保险引战成果:“引战成功之后,双方共同设立专业协助顾问委员会,共同成立邮银新优势、多维化产品、投资专业化、数字化转型及新型个险项目组,致力于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投资专业化能力、构建‘一主多辅’渠道布局、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智力支撑,对经营理念、管理举措、工具使用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友邦集团指派由首席精算师带队的7人专家团队进驻中邮保险,多方面开展专业协助赋能。”

对于未来战略安排,李学军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中国市场趋势及中邮保险实际,发挥邮政集团和友邦集团的股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友邦国际化、专业化的视角,升级中邮保险商业模式,尤其是渠道客户精细化经营、资产负债管理、产品供给及服务提升等方面。未来方向将主要集中于构建客户驱动的商业模式,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靶向,构建“保险+服务”体系,推动“险企+渠道”深度融合,以专业能力构建综合竞争新优势。

同时,中邮保险正在持续深化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将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真正贯穿到经营管理全链条,融入产品开发以及销售、投资、运营、费用、资本、风险、合规等各类管理;中台运营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正在加快打造“新一代”数字化平台,构建科技赋能基础能力,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质生产力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保险业务价值链,有效助力数字金融建设。

发挥“两器”“三网”作用

奋力写好“五篇大文章”的保险篇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第三个“国十条”更是为行业谋划了未来5年至10年的改革发展的框架和路径。

其中,普惠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覆盖广泛、公平可得、保费合理、保障有效的普惠性保险服务。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委托邮政等承担国家普遍服务义务的社会基础设施(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助办理专属普惠保险服务。

在政策支持下,中邮保险持续将中国邮政的广泛可触达性转化为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围绕提升保险服务能力和发挥风险管理作用,大力发展普惠保险业务,增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有效弥补多层次保险保障缺口。

险企如何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李学军提出以下四项举措:

一是提升普惠保险的可及性。邮政网络联结了5万多网点、近百万员工,中邮保险立足打造普惠数智化能力,充分应用数字化手段,广泛触达下沉市场和长尾客户,打通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持续扩大保险服务区域、领域和群体,真正让人民群众“用得到”。

二是提升普惠保险可承担性。中邮保险秉承“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理念,着力提升产品创新、定价精算及风险管理能力,更好满足农民、城镇低收入者等群体保险需求,优化新业态、新市民等产品服务供给,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降低运营成本,真正让人民群众“买得起”。

三是提升普惠保险可持续性。建立市场规范、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保险长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多元风险分散机制及市场化运营机制,有效防范“死亡螺旋”,适当适时适度配套政策性支持举措,真正让人民群众“保得安心”。

中邮保险如何开展普惠保险工作?对此,李学军介绍道:“中国邮政发展普惠保险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1930年代邮政已经开展简易人寿保险业务,当时就明确了‘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经营理念,中邮保险自成立也继承了邮政普惠基因,今后我们要积极落实监管总局要求,深度挖掘邮政协同优势,深化普遍服务内涵、拓宽服务乡村振兴领域,打造邮政协办普惠保险特色模式,搭建‘覆盖广泛、公平可得、保费合理、保障有效’的多层次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中邮保险上线普惠保险产品超30款,累计服务人群超370万,提供风险保额超2.4万亿元。”

自2009年9月9日挂牌开业,中邮保险已走过15年的发展历程。李学军介绍称,中邮保险经过十五年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全面改革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面向新征程,中邮保险确立了并一以贯之地落实“七项标准”“六个全面”“五大引领”“五个结合”的一流险企战略体系,并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定位,以“守护人民美好生活”为使命、以“最值得信赖的一流保险公司”为愿景,依托中国邮政的广泛可触达性,矢志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守护者”、乡村振兴“生力军”和服务实体经济“践行者”;

聚焦独有的“自营+代管”模式升级,打造遍布城乡的网络和客户优势、强大高效的协同优势、轻运营的成本优势和百年传承的品牌优势等“四大优势”;

构建多元化渠道发展能力、数智化轻运营能力、专业化产品服务能力、清流文化“软实力”等“四大核心竞争力”,系统实施“一主多辅”渠道建设工程、投资能力提升工程、数字化转型工程、集约化变革工程、市场化改革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风险合规建设工程、文化品牌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李学军展望道:“中国寿险市场正从‘三十而立’向‘四十不惑’迈进,从保险密度、深度、资产比重、保障程度等重要指标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成长型市场,保险业要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发挥‘两器’(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三网’(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灾害防护网)作用,奋力写好‘五篇大文章’的保险篇。”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