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中旬,各家保险公司陆续公布万能险结算利率。7月16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4家人身险公司公布了今年6月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在各家公司的数百款产品中,最高结算利率仅有3.5%,能达到这个结算利率的保险产品也寥寥无几。
在资产端收益承压情况下,保险公司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是为了降低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不过,万能险结算利率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收益情况,万能险结算利率接连下调,又将如何影响消费者态度?万能险还香吗?
已经降至3.5%以下
所谓万能险,是指同时包含保障和投资两大功能的寿险产品,产品名称中包含“万能型”字样,可灵活缴纳保费、可调整保险保障水平。购买万能险的消费者,其缴纳的保费在扣除一定费用后可进入万能账户。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是保险公司根据万能账户的投资情况确定的实际利率,对于消费者来说,结算利率越高收益越高。
根据此前监管对多家保险公司窗口指导,自2024年1月起,万能险账户结算利率不得高于4%,6月后进一步下调至3.8%、3.5%两个上限挡位,部分规模较大及风险处置机构需压降至不超过3.5%。
如今各家险企已经陆续公布6月数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总体来看,保险公司公布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遍集中在3.0%—3.3%,约七成产品能达到这个收益水平。3.5%的产品已经是市场最高,仅有6家保险公司的万能险产品能达到这个水平。
相较于年初,万能险结算利率下滑明显,多家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批量下调。根据北京商报记者此前统计,在2023年12月,很多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最高能达到4.6%,且普遍结算率达到3.8%左右。如今,3.5%的产品成了“尖货”。如某外资公司的搭配增额终身寿险的万能账户,在年初还能达到4.5%的结算利率,到6月已经下滑至3.3%。
业内普遍认为,结合市场利率环境来看,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在预期之中。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全球和国内市场的整体利率环境处于低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投资的主要资产如债券、银行存款等收益率下降,直接影响万能险的结算利率。
继续下调空间有限
由于直接关乎收益高低,所以在选择万能险产品过程中,消费者最关注的就是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未来,万能险结算利率是否会进一步下调?下调的空间有多大?
在收益方面,万能险涉及两种利率,即保底利率和结算利率。其中,保底利率也叫最低保证利率写进保险合同,不能变更,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也不得低于保底利率。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2015年以前,很多万能险保底利率能达到3%乃至3.5%;2016年至2022年大多数万能险的保底利率为2.5%左右。虽然2023年以来万能险的保底利率已经降至2%,但很多存量万能险保单的最低保证利率能达到2.5%、3%。也就是说,目前多数万能险结算利率已经在逐渐接近最低保证利率,未来下调的空间越来越小。
张雪峰对此表示,很多存量万能险保单的最低保证利率设定在2.5%或3%,确实为结算利率的下调提供了一个底线。这意味着即使市场利率和投资收益进一步下降,保险公司也必须至少提供这一保底收益。不过,新发行的万能险产品可能会调整最低保证利率,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
“短期内,结算利率可能会在最低保证利率之上波动,但长期来看,如果整体投资环境没有改善,结算利率维持在最低保证利率附近的可能性较大。”张雪峰预测表示。
万能险吸引力如何?
和结算利率一同“滑下去”的还有万能险的规模。
在险资“野蛮”入市的2015年、2016年,万能险扮演了不少险企举牌的“弹药库”角色。当时,万能险也迎来了一波发行高峰。以2016年为例,代表万能险的人身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高达1.19万亿元,增速也达到了55%。因激进而被监管纠偏后,万能险的保费规模也步入了下滑区间。近三年,万能险的保费规模维持在5000亿—6500亿元区间。
近两年,监管也多次窗口指导,要求保险公司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在结算利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万能险对消费者吸引力如何?规模是否会进一步萎缩?
尽管结算利率持续下滑,对于万能险市场未来的走势,分析人士仍较为乐观。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万能险由于具有保底收益率,较好满足了部分低风险偏好人群的理财需求,因此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万能险的灵活性和保障功能,使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依然能够吸引消费者。
兴业证券研报分析过往经验表示,2020年监管要求结算利率下调后上市险企新单增速并未发生大幅波动,2023年结算利率一路下滑,但储蓄产品需求却逆势而上,核心在于客户选择保险产品主要出于其长期刚兑优势在利率下行过程中愈发明显。调低结算利率,并不会改变其刚兑优势。
实际上,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既关系到产品的吸引力和消费者利益,也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经营万能险的关键在于做好资产负债匹配。张雪峰表示,保险公司通过优化投资组合,增加多元化投资,提高整体投资收益水平。在确保短期内满足消费者收益预期的同时,关注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管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