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 | 个人养老金制度周年:吸睛不吸金,税优与投教是持久战

2023-04-23 21:24:54 A智慧保 微信号 

2022年4月21日,个人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公布,至今已有一年。

个人养老金制度衔枚疾走,当年11月25日即落地启动,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先试。整个养老金融市场一时热闹非凡,银行、保险和基金混业竞争,储蓄、理财、保险和基金四大产品你来我往,各种花式拉新和营销颇为吸睛,可以说,供给侧铆足了劲儿。

但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憧憬中的万亿个人养老金市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热闹之余,开户多、缴费少,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投资意愿,实现“存款搬家”和存量资金长钱化,前途是光明的,但饭需要一口一口吃。

01

目前,据媒体报道,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在3000万左右,缴存资金在200亿元左右,简单的加减乘除便知道,人均缴存距离12000元的年度上限差距不小。

观望者众多。

这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个人养老金刚刚起步,从微观层面,无论是产品的丰富程度,还是投资者教育,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宏观层面,整个制度配套也有一个不断磨合、试错和调整的过程。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渐进式改革的方法论。先易后难,以增量消化存量,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四十多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当下的很多事,国之大者,比如发展个人养老金和鼓励生育,从长期看都是利国利民的。但具体到个人,并不能形成同频共振,个人从自己的理性出发,逃避或观望,无可厚非。

没有捷径,也无法强制,只能是提高吸引力。老龄化和低生育都是势大力沉的现代化“赠品”,发展个人养老金虽然大方向是正确无疑的,但细节还得一点一点抠,无论是体验的吸引力,还是收益的吸引力,抑或是避险的吸引力,都必须在市场落地,在人性深处锚定某个位置。

02

目前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简言之,风险不高,期限不长,收益率有优势但并不“惊艳”。从企业到个人都是求稳,先“占坑”,再徐而图之。

截至目前,养老储蓄产品数量最多,达到465只;其次是公募基金产品,最新的数字是148只;养老保险和养老理财分别是32只和18只。

纯粹的产品竞争上,养老储蓄独大,养老理财意外的孱弱,养老目标基金尚未发力,养老保险则符合“慢热”的预期。这跟低利率时代的“资产荒”、去年股债双杀下的“赎回潮”,不无关系。

虽然养老理财起步较慢,但并不影响银行成为个人养老金起跑阶段的“大赢家”,拥有账户优势和渠道优势的银行,在拉新和营销上也最为卖力。拥有投研核心能力的基金公司,则被看好后市,根据其他先进市场的经验,公募基金产品占据个人养老金市场的C位,是理想的市场形态。

目前的养老保险产品,主打的还是年金+身故的组合,有些还叠加了失能护理。保险公司只能发挥自己“收益率+”的特点,积极拓展线下的保险服务,才能在差异化竞争中厚积薄发、后来居上。

03

就个人养老金而言,有些问题容易解决,比如开户和缴存的流程繁琐、缴费上限有限等,这些属于技术层面的改进,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成本不高。

有些问题涉及制度层面,跨部门、跨系统协调的成本不低,比如税收优惠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不足,是缴费人数和缴存金额处于低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养老金是损失了流动性的,与之对冲的,便是长期收益和税收优惠刺激。目前能够享受3%个税优惠的不过几千万人,大量的中低收入群体对此无感,要么本就适用,要么甚至都是免征个税,对他们而言,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聊胜于无。而在高收入群体眼中,每年12000元,也没什么太大动力“折腾”。

税收优惠肯定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和适配的,否则不足以形成税收杠杆,以推动大家用脚投票。

有些问题属于心智和文化,属于“长期”,改变起来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比如投资者教育,对于“短期主义”盛行、习惯于快进快出的中国投资者,个人养老金的长期投资理念,在现阶段是面临龃龉和冲突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的个人养老金产品都偏短期,也是基于现实的妥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现实情况而想当然的“飞跃”。

占领用户心智,就要提高产品体验,不仅关乎个人养老金市场本身的努力,也需要资本市场形成赚钱效应和投资预期,才能慢慢做大做强,这也是另一种“长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