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回购忙:是维稳股价还是“春江春暖鸭先知”?

2022-12-29 19:30:40 保观 微信号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保险公司回购成为最近频频登上行业头条,12月22日友邦保险公告,公司当日斥资约2.25亿港元回购264.88万股,每股价格区间为83.35港元至86.15港元。根据统计,友邦保险今年已合计回购超150次,累计耗资近240亿港元。仅11月份就实施20次回购。

国内上市公司也出现了频繁回购的动作,包括平安、太保、新华在内的上市险企,其上市公司主体或是大股东都宣布将对股份进行回购。

频繁的回购背后却是行业依旧困难的基本面。对于保险行业,今年依旧是不容易的一年。前三季度在疫情影响下,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封控,尽管第四季度防疫政策出现了调整和优化,但是在第一波感染的冲击下,民众商业行为依旧冷清,所以也不难判断,行业四季度数据想要出现大幅度改善具备相当难度。

我们以比较具有代表性五家A股上市险企为例,这五家公司在今年前11月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约2.4万亿,同比增长3.64%,但增长主要来自于财险部分,其中人保财险实现原保费收入4426.77亿元,同比增长9.24%;平安财险实现原保费收入2697.89亿元,同比增长10.88%;太保产险实现原保费收入1563.79亿元,同比增长11.65%。而寿险市场则继续呈低迷态势。五家险企旗下寿险公司前11月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约1.46万亿元,同比下降0.09%。

五大上市险企财、寿险保费增长幅度

财险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低基数效应,而寿险市场的低迷曾更能反应整个行业的不景气。

这样的低迷也在资本市场上继续反应,A股保险指数在十月创下四年来新低612.54点,相较前期高点1389.13点腰斩有余。具体到各家保险公司,平安年内最低点35.9元,较年初最高价53.81元下跌33.3%,太保年内最低点17.92元,较年初最高价28.18元下跌36.5%,下跌幅度超过同期大盘指数。

但就是在这样的悲观情绪下,保险公司们却都开始主动回购自家股票了,大手笔的回购计划更是屡见不鲜。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保司看着自家股票跌太多了出手维稳股价?还是行业的基本面已经在无声中出现了改变,他们决定抢先于市场一步加仓?本文将为大家做出分析。

“他们”出手了:友邦百亿美元大回购,新华大股东五年来首次增持

实际上,这一轮保险公司的回购最早要追溯到2021年8月。彼时,中国平安(601318)宣布,经由董事会决定,拟用50亿-100亿元自有资金,以不超过82.56元/股的价格回购公司A股,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此后一年间,中国平安多位高管通过二级市场交易方式增持公司A股或H股。至今年8月,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已完成回购计划,累计回购A股股份1.0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6%,累计支付超50亿元。

而在今年,保司的回购计划则是频频出现。今年3月,友邦保险公布了高达1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计划在未来3年通过公开市场回购公司普通股,向公司股东返还高达100亿美元的资本。

回购股票外,多家上市险企也获得了机构股东的增持。据统计,去年以来,共有3家保险公司在A股或H股市场获得股东增持。上海国资自2021年4月起两度增持中国太保(601601)A股股份,累计达2044.65万股;摩根大通9月28日以来两次增持中国平安H股股份,累计约2930万股,增持金额合计约11.65亿港元。近期,11月21日,中国宝武增持新华保险(601336)H股339.84万股,耗资约5430.64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最近5年来中国宝武首度增持新华保险。

而在保险公司密集的回购下,保险股股价也应该了久违的反弹窗口。上月是保险股股价近两年来表现最好的一个月,A股保险指数反弹超20%。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601628)、新华保险、中国人保(601319)分别反弹24.34%、27.9%、35.9%、22.72%、11.75%。

产业资本向来是市场上最聪明的一股资金,而这一次,产业资本股东与保险公司主体一同开启大比例回购,颇有些“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那么,保险行业真的要“暖”起来了么?

代理人改革、银保发展、养老新增量

三大要素支撑保险行业全面回暖

看行业是否暖起来,我们把第一落脚点放在代理人数量上,因为这个关键的指标似乎终于要迎来企稳回暖了。从国内行业整体来看,代理人自 2019 年达到912万人的峰值后,开始快速脱落,截至22H1末,代理制销售人员为 521.7万人,已降至大约2015年水平,但人力下滑速度开始放缓,同时随着各大保司宣布人力清虚计划基本完成,我们预计人力数量将逐渐趋稳。

行业代理人已下滑至大约 2015 年水平

而根据2020-2022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近三年营销员月收入在1万元及以上的群体明显增加,其中2022年月收入2万元以上绩优群体占比为 20%,较2020年提升7.8%

保险营销员工作业绩(月收入)有明显提升

同时各大保司针对代理人队伍实施的差异化转型策略也已经基本落地,明年有望对保险业绩形成正反馈。

之所以我们认为转型策略能对业绩形成正反馈,主要在于这是一条友邦曾经走过的“难而正确”的路。

2010年友邦中国率先开启渠道高质量转型,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实现代理人优增优育。

最开始,友邦中国提出“最优代理人”策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招募、考核、激励和培训等方面实现代理队伍的“清虚”、“优增”、“优育”和“高留”,告别人海战术,建立高质量代理人队伍,并于2013年提前完成首个五年计划目标,ANP(年化新保费)增速迅速回升,2014年新业务价值实现55.4%的正增长,达到2.6亿美元,为2009年(改革之前)的超5倍。随后,友邦中国在2014、2018年分别开展新的“五年计划”,进一步深化“卓越营销员”战略,相较国内同业,改革走在最前列,截至2022年7月1日MDRT人数排名全球第一。

按照国内目前的保险渗透率以及民众逐渐觉醒的健康、风险意识,我们认为保司对于队伍的改革、提质不会成为无用功,将长足的利于保险渗透率的提升。

截至目前,各大保司的转型策略实际上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平安前三季度新人“优+”占比同比提升10.3%;太保第三季度核心人力占比同比提升7.2%至23.1%,较第二季度提升1.6%,长险举绩率同比增长4.8%。而在产能指标(人均首年保费和人均新业务价值)上,除新华略有压力外,主要上市险企产能较阵痛期均有显著提升。

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速表现分化,但均实现正增长

总的来看,保险公司已经初步完成了代理人队伍的清虚以及重构,明年值得期待。

其次,银保渠道“量价”齐升。

过去两年,代理人渠道进入转型期,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承压明显,2021年更是出现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银保渠道重获重视。在监管规范下经过不断调整的银保渠道产品体系日益丰富,期交新单占比提升,价值率有所改善,成为各保险公司“以量补价”的首选。

2020-2022年,银保渠道人身险市场份额逐步回升,2021 年为 38.4%,较 2019 年提升8.1%,为行业贡献重要增量。今年前三季度,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已经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速达到两位数,更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其新单保费再度超越个险,重回产能王者地位。

而过去银保渠道一直被行业吐槽的“低价值”问题也迎来了一定的改善,保险公司改变了银保过往以趸交为主的缴费模式,期交业务逐渐提升。2021年银保渠道实现期交新单 2678 亿元,同比增长 19.0%,在银保总新单中占比 38.0%,同比提升 1.3 个百分点,保持持续上升态势。

2022年上半年,银保渠道新单保费收入近6000亿元,同比增速5.5%;新单期交保费接近2000亿元,同比增速更是高达15%左右。无论新单规模增速,还是新单期交增速,均远高于同期行业整体增速。

我们也相信,随着银保渠道的价值重构,未来该渠道也会给行业带来大量保费。

第三,则是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开闸有望给行业贡献重要增量。11 月 23 日,首批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名单出炉,涉及 6 家保险公司共 7 款产品,均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业务上,一方面,商业养老保险具有保本保收益、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增值等特征,长期投资收益率较为稳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凭借自身“产品+服务”的康养生态圈为客户提供包括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服务在内的综合养老解决方案,提升客户粘性。

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2022》对养老金融实际参与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度超过银行理财、基金、股票等,仅次于银行存款。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养老金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平均在7%左右,相当于银行五年期存款的2倍左右。”据中保协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计我国未来 5-10 年将有 8-10万亿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后续看,若年缴费限额放宽、税优力度进一步加大,个人养老金长期规模空间可期。

因此,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未来有望为保险行业带来新增量,同时资产长期配置能力强、广泛布局康养产业、以及通过“保险+服务”提升客户粘性的头部险企将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尾言:总的来看,明年的行业是值得期待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产业资本和保险公司自身在今年开始“抄底”自家股票,这不仅仅是对股价“跌过头”的反应,更是因为对明年有着较好的预期。

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保险公司同样需要加强内功。在代理人改革已经初步完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需要努力维护这个成果,同时在实际展业过程及时发现各种错误和不足,进一步加强代理人的队伍“提质”工作,真正组建出一只“高素质、能打仗”的代理人队伍。绝对不能因为短期困难就走人海战术的老路,这也将对保险公司管理层改革的决心提出考验,而内部改革越彻底,代理人队伍整体素质最高的保险公司也将在复苏中占得先机。

其次,保险公司在产品端的定制能力也将决定其后续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行业发展来看,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行业爆款从百万医疗险到惠民保的迁移,但由于惠民保有政府引导的因素,实际上纯商保产品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型产品。而在复苏后,保司也开始有动力去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如果能够有新的爆款产品出现,则对行业是一次极大的刺激。

过去几年无疑是保险行业最为艰难的几年,内部在不断推进代理人改革,外部疫情干扰不断,除去一些本身已经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大型保司,我们认为能够在这个阶段活下来的小保险公司以及保险科技公司,未来都很有可能会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我们也期待明年的行业能够“不负期待”,走出一波向上的行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