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增员热潮来袭:团队长们的新焦虑

2022-07-26 18:17:16 今日保 微信号 

  经过一二季度的修复与跌跌不休,又到个险增员时:

  “新赛道、新起点、新机遇,零投入无风险,新事业合伙人邀你共创业”

  “启航津贴、护航津贴、训练津贴,助您转行无忧;行业领先的收入体系,立体化专属培养体系,强大的品牌及平台支持,助您成长无忧……”

  进入下半年,一股增员潮奔涌而来,从头部大公司到中小险企,都开启了火热的增员模式。

  面对人力坍塌式下滑,竭尽所能增优迎新是主流:这边放出百万津贴的高潜计划,那厢给出最高月度6万的护航津贴。

  一上一下两股势能激烈的交锋正定格为转型时代特有的印记。

  这一轮的增员潮是“昨日重现”还是“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线将士们如何看待这场交锋?

  近日,《今日保》连线数位一线中支公司负责人及资深总监,倾听并记录新旧时代交锋过程中困惑,感受到大家正在焦虑中期待一场真正的增员转型,一个全新增员逻辑。

  1

  -Insurance Today-

  清虚后的人力补缺期

  “我们今年新增目标是1500人,已完成过半”

  连线个险一线,无不正忙着增员。

  转型重要,生存更重要,疫情之下,在有些基层的增员已经成为关系到生存不得不为的大事。

  “7月25日、26日我们高管去省公司学习增员方案;随后28日、29日我们外勤主管、业务经理会同高管前往邻近地市中支,一同参加增员培训,学习增员实操方法。”

  一家央企险企东北某四线城市中支公司高级经理林华说,预计自8月初开始,公司将开启火热的增员潮。

  针对这拨增员潮的起因,林华坦言,前段时间中支公司上报了一批长期不出勤又挂着工号的代理人名单。

  新一轮 “ 清虚”后需要补充新的人力。“不只是我们公司,现在各家公司经过几轮“清虚”,人力都下滑了很多,人力下滑业绩也一定会下滑,所以增员是必须要做的动作。”

  “我们现在这一轮的团队发展、大力增员,是因为前期机构的基础较弱,而要想保生存必须要有队伍。”

  头部险企华南某中支公司经理成博坦言,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大进大出”模式已经失效,向优增优聘高质量转型才是必然出路。但在疫情冲击保生存的压力下,大力增员也是不得不为之的动作。

  另一家头部险企华南某二线城市中支公司督导经理佟少峰则认为,所谓的增员潮,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公司转型步伐的加快,公司在队伍转型方面的决心很大。高素质高学历的青年才俊是各家公司争抢的宝藏,可以预见一场争夺优秀人才的激烈战事即将开启。

  与林华与佟少峰所在公司正在酝酿的增员潮不同,另一家险企华南某四线城市中支公司已在浪潮奔涌的“增员潮”中收获了累累硕果。7月18日,这家中支公司召开迎新大会,欢迎400多位新伙伴加盟,这是该公司7月1日以来不到20天的增员战绩。而在此前的3月、4月两个月,其参训的新人也有500多人。

  早已启动“增员潮”,并且收获累累的头部险企华南某中支公司经理成博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今年新增目标是1500人,目前看这一目标已完成过半。”

  增员的气氛,热浪扑面。

  2

  -Insurance Today-

  全力增员各有招数

  只为抢增优秀人才

  总公司支持方案正在跟进

  在这轮热潮汹涌的增员中,各家公司频频出招,从政策方案、模式场景、品牌引力、渠道锁定、广告输出等多方面入手抢增优秀人才。

  佟少峰说“从年初开始,公司就升级了人才招募培养计划,近日又在直播平台举办了人才招募计划发布会,招募对象是高素质高学历的青年才俊,可以看到公司在队伍转型方面的决心很大。”

  一家央企险企华北某中支公司总监方丽说,早在今年5月,公司就推出了增员方案,比如新人正常开单,新人有奖励,推荐人也有奖励,但那只是常规的增员推动。而8月份即将开启的增员活动,总公司不仅有方案跟进,还将与一家培训机构合作,对整个主管队伍进行专项增员培训,自上而下全力地推动增员。另一家大型险企华南某中支公司区经理郑林介绍,进入下半年以来,公司的人才招募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许多城市热门微信公众号都投放了招聘广告;各省分、中支公司也都在通过举办形式新颖、创意十足的活动吸引求职者。

  “现在的增员场景与以往不同,以前就是在酒店开一场创说会,邀请一拨人来参加。现在则是绞尽脑汁想怎么举办活动才能有新意有吸引力。”

  成博说,中支公司,

  “首先通过充分解读公司的大健康产业优势,让优秀人才了解这些优势与正在释放的养老需求高度契合,帮助他们建立从业信心,做好职涯规划;

  其次抓住公司优增优聘的政策资源,积极引进业内或非业内优秀人才,同时也激活了存量团队。

  在增员对象上锚定房地产、教培、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优秀人才,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做好组织发展的技术赋能,运用体系化运作的成功经验,提升了整个队伍的组织发展能力。”

  3

  -Insurance Today-

  增优信心不足

  标准提高,主管们都没有热情

  虽然各种增员活动不论准备中的,还是进行中的,都如火如荼,但一线管理者们对这轮增员的可能达到的效果,大都显得信心不足。

  对于此次增员潮是否能带像从前一样大批增来新人,方丽不置可否:

  “现在的增员标准与以往不同了,不是来个人就要。比如我的困惑就是想要的人不想来,想来的人不合标准我也不想要。”

  与方丽有着一样焦虑,另一家大型险企华南某中支公司区经理郑林坦言,

  “自己的优增做得并不好,一方面源于绩优导向下业务压力增大,无暇顾及增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优秀人才的招揽竞争激烈,难以增到。”

  面对热闹的增员潮,郑林也认为很难重复往日一呼百应的“大进”局面。“虽然增员潮看起来很火爆,但公司倡导绩优,增员标准也不断提高,注定这一轮‘大出’之后难有‘大进’。因为往外是大批量的输出,而进来的口子很小,所以肯定是入不敷出。”

  “说实话,现在撑起中支公司业务大梁的是主管队伍,而主管们都没有什么增员热情,因为大家只想增素质学历高一点、能够踏实做下去的人,而这样的人实在太少。而如果公司硬性下增员指标,那么大家就只能降低标准,先增一个是一个,那不就和以前一样,‘换汤不换药’了吗?”

  林华说自己在拭目以待,期待这次增员能和以往不同。

  4

  -Insurance Today-

  增员热中的四个冷思考

  大家都没钱了,路径依赖也走不通了

  这次增员培训,会有什么创新方法?这次增员潮会不会是“老生常谈”?即将启程参加增员培训的高级经理林华说,主管们都有这样的期待和疑虑。

  事实上,在这轮增员热潮中,一线管理者从未停止对增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①增员是路径依赖

  一家中型险企华北某中支公司经理程雷坦言,要想推动业务只有两条路,一是提高产能,二是扩大队伍。

  “哪条路更简单更顺畅?当然是增员,扩大队伍,因为提升产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周期,无法短期实现。而增员不同,能够立竿见影,所以这条路就成了路径依赖。”

  ②同业引进,是短视行为,是对生态的破坏

  程雷说,以往为了保证增员留存,很多险企第一推自保,第二做沙龙,新人资源开发完以后,往往留下许多带病的业务。在需求升级、严格监管的环境下,这种大进大出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但对增员的路径依赖还在怎么办?那么一些公司就把增员变成了同业引进。

  一家大型险企华中某中支公司总监安桦的所见验证了这一说法。他说,中支公司设立了一个增员奖励方案,就是从同业中挖一个团队过来奖励多少钱,挖一个处经理或者总监过来奖励多少钱。“我个人非常不认可这种做法,这个短视行为对保险生态是一种破坏。”

  安桦说,也经常有同业许以重利来挖自己,但他并不为所动。

  “我从入职就在这家公司,干了20多年,有很多客户支持我信任我,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再说我在这里干得很好,没有必要跳槽。如果我在这边干不好,到那边也同样干不好。”

  ③大家都很穷,这事搞不成

  一家中型公司西北某中支公司经理严彬则认为,虽然引进同业是增员的一种模式,但并不会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

  “因为现在各家保险公司都穷得很,大家都没钱,同业引进除了总公司有政策以外,中支也要花很多钱,而现在各个中支都很穷,所以这事搞不成。”

  ④要量体裁衣

  而对于各家公司都把增员关注点放在增优上,严彬也认为并不现实。

  “像我们这种五线城市,招一个本科生内勤都不好招,更别说招这种学历的外勤。我们银保团队有底薪,想招大专以上学历都招不到人。可见人才的大城市集中化已经特别明晰,三四五线以下城市该怎么增员,需要量体裁衣。”

  5

  -Insurance Today-

  增员理性选择

  “不做不管不顾的大批增员动作”

  转型尚未功成,增员仍需努力。

  奔涌而来的增员潮,虽然承载着些许要“活下去”的无奈,但具体操作上也不乏谨慎和理性。

  延长新人责任关注

  成博说,为了避免重蹈“大进大出”的覆辙,他们此次增员从前端引进就开始注重新人的转化与留存,比如将增员的推荐人与新人训练体系进行责任链接,增强主管等各级推荐人的新人辅导能力;对新人的经营不仅关注首月或3月,还关注到13个月等等。

  “这就相当于近光灯远光灯都要开”,以真正能实现增量保生存。

  保存量保生存

  与成博以增员保生存的选择不同,一家中型险华北某中支公司经理宫磊则选择保存量队伍以保生存。他说自己中支所在的城市属于五线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不大,圈层基本固定,优秀人才相对较少,所以优增很难。

  “如果降低增员标准,增来的新人能力不足,为了生存往往会违规展业,难以保证业务品质,而现在监管形势又比较严格,所以不管不顾的大批量增员的动作我们不会做。”

  系统化支持体系和个性化解决方案

  宫磊认为“与增员同步的还应有一套切合实际的支持体系”的观点则与成博不谋而合。“以往增员是入大于出,所以看起来是正增长,其实掩盖了许多弊病。如今人口及市场红利双双消减,整个经营逻辑都已改变,不是一句‘增优’就能解决问题,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支持体系,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因为每家公司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特点。”

  宫磊的思考也是险企的行动。7月初,宫磊所属的总公司在多家平台发布了人力发展岗招聘广告,其中一项岗位职责就是“负责制定人力发展的各项制度与政策,拓展增员渠道,开发增员工具,规划晋升政策,组织并设计绩优团队的荣誉体系”。

  6

  -Insurance Today-

  增员逻辑重构

  “不从体制上改变增员逻辑是没有效果的。”

  增增不息,皆为利来——这是一直以来的增员逻辑。但经过实践的检验,以及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这一增员逻辑以及其背后的营销逻辑正在被质疑。

  短期利益诱惑会带来不健康业务,损害品牌声誉

  林华说,此前公司对于新人的卓越人才做到3000C就匹配奖励3000元,那么就是卓越人才就能挣到6000元,而即将开启的增员活动听说还将有更新更好的方案。

  “虽然这样的方案对增员非常利好,但说句良心话,我并不赞成给新人那么高的利益,因为如果新人的专业技能不够、合规风险认识不足,很可能为了高利益而去欺骗和误导客户,这种带病业务给公司品牌声誉带来影响,我们也会很难做。”

  林华坦言,受疫情影响,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之前也考虑过增员这些年轻人,但却因诸多顾虑而没有行动。

  “我觉得我不一定能给到他们想要的——公司增员要的是立竿见影,增上来人就要业绩;但对于新人来讲,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业绩只能出在自保件上,而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需要改变增员逻辑

  “不从体制上改变增员逻辑是没有效果的。”林华认为,与其给予新人高额奖励都不如给予其三个月的无责底薪,让新人学明白保险的意义与功用,认知到行业的价值,掌握好专业技能,并进行专业考试,考60分、70分等分别给予相应的底薪。

  “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期望,现实中很难做到,因为第一给新人三个月时间成长,任何一家公司可能都等不起;第二保险代理人是代理制,没有办法给无责底薪。”

  一家大型险企华中江苏省分资深总监冯坤也认为增员逻辑应该改变,增员模式需要迭代。“行业要进化,只能从入职门槛开始提高,这也是目前各家险企都在打通的增优路径。但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绝不是利益导向的就业逻辑,而应当是成长导向的创业逻辑,给予优秀人才以成长的平台与沉淀的时间。”

  一家大型险企资深高管魏明坦言,虽然近几年一直高喊高质量发展,但扪心自问,中资险企近几年在提升保险营销能力上做了哪些实质性的动作?“我还是我,但世道变了”,这就是现实。

  “我们应该学习外资险企坚定贯彻卓越营销员以及数字化策略,加大增员、培训、晋级等阶段投入力度,打造更加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架构,真正实现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外资增员静水深流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外资险企的增员情况似乎印证了魏明的看法。与中资公司火热的增员活动不同,一家业内头部外资险企的确显得从容淡定。

  “像其它公司的人才计划、增员计划目前我们还没有听到,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节奏和方案在做。”

  这家外资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资深总监程飞坦言,一直以来中资公司的增员动作对他所在的外资公司都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增员的人群不太一样,所以他们的人力发展战略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冲击。”

  程飞说,所谓针对优秀人才的竞争有时候也是行业的内卷,因为如果要竞争各家公司都得出招,增优会是比较难。但不管怎样,从长远来讲,增优对行业有好处,因为如果大家都招优秀的人,那么未来行业就会变得更有品质。

  或许,外资险企早先走过的路我们也要走。从量的追求到质提升,从粗放到精耕,期间的痛苦挣扎,最终是个险转型无法回避的历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海美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