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新市民,不妨从惠民保拓展参保人群开始……

2022-06-08 20:40:23 保契 微信号 

近三年来,惠民保之潮席卷了全国。据不完全统计,140款惠民保产品共覆盖了27个省114个地区239个地级市。既然是城市定制型保险,几乎所有惠民保的投保前提都是当地基本医保或新农合参保人,因此也有不少人将商保身、医保心的惠民保称作“小医保”。

虽名为普惠,事实上很多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家政阿姨等灵活就业、没有本地医保的“新市民”,却并不能享受这份低保费、宽门槛、高保额产品带来的保障。

随着今年以来各项政策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关注与推动,6月6日升级上线的“杭州市民保”首次将参保人群扩展至杭州新市民人群,为来杭务工、创业甚至颐养天年的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这一次,来了杭州就能保!

对于正在漫漫转型路途上下求索的保险业而言,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不仅意味着一条藏蕴无限可能的新赛道,更是于行业通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必须不断寻求更优解的新命题。

●  ●  ●  ●  ●  ●  ●

01

解码“新市民”群体

自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以来,“新市民”俨然成了金融业新的流量担当。

炙手可热的新市民,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

事实上,这一群体中的各个组成并不让人感到陌生,“新市民”中不乏人们熟悉的“老面孔”。

早期来看,新市民近似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划上等号。2006年,青岛市将外来务工人员改称为“新市民”,提出取得暂住证的“新市民”可以在保险、房贷、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

2014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逐步让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融入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因此,保险业与新市民群体发生的早期交集,更多集中于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关注点就在于农民工群体较高的职业风险。

伴随我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互联网浪潮下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市民这一群体继续扩容,继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之后,网约车司机、网络带货主播等人群,近年来逐渐成为新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知》则为金融机构更加明确地划定了新市民群体的范围,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依此定义,我国新市民人数在3亿左右。对于正在寻找保费增长新动能的保险业来说,这样一个规模扩张最快、发展潜力最大、消费增长最强劲的群体,无论如何都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服务新市民,不仅是保险业的一道必答题,而且必须答好。

02

保险可发力点众多

目前来看,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于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就保险业来说,创业、就业、医疗、养老等,尤其是破题新市民服务的关键突破口。

以养老为例,新市民收入来源有限且相对缺乏稳定性,随着年龄增大、医疗费用支出增加,新市民或将在养老问题上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子女迁移的老人在新市民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但在我国现有主流家庭结构下,随迁老人的子女很难在财力和精力上完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随迁老人的护理需求在解决新市民的养老保障难题中十分突出。在各地长护险试点中发挥重要力量的保险机构,对此有深刻体会。

与养老相伴相随的医疗问题,同样是保险业应当关注的焦点。由于工作流动性较强,很多新市民往往无法稳定缴纳社保,外卖小哥、快递员等群体的社保问题此前就已受到广泛关注。性价比高、杠杆足、条款简单易懂、缴费更加灵活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或许更能戳中新市民群体的需求痛点。

《通知》就提到,支持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的情况,加强保险产品创新,为新市民提供更加灵活的健康保险产品。江苏银保监局也发文鼓励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的情况,将单日用工、当日结算与保险办理相结合,为新市民提供更加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在新市民群体中,同样有很多创业的个体工商户以及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由于疫情,这部分群体的经营活动及收入受到很大影响。相比之下,银行机构依托个人创业担保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产品,可以在金融方面给与新市民创业就业较大的支持力度,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当然保险业也并非无处施展,在提升经营稳定性、提高抗风险能力方面,各大险企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如工伤意外险、家政雇佣责任保险、区分专职和兼职骑手的综合风险保障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方银保监局近年来也陆续发文指导保险机构落地农民工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建立保险公司赔款保证金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03

两地惠民保参保人群拓宽至新市民

惠民保险以不限年龄、职业、无等待期、无需体检、带病也可参保等优势补充了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但对于新市民来说,没有本地医保的他们,却被这款投保门槛如此低的产品拒之门外。

好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对“惠民保”服务新市民已有探索。为响应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6月6日上线的2022版“杭州市民保”在以往参保人群(浙江省省级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含杭州市职工、城乡居民医保)的基础上首次开放“新市民”参保。

这意味着在老家河南参保了农保,目前在杭州做网约车司机的刘大哥可以投保;在老家山东参保了基本医保,来杭州为子女照顾孙辈的许阿姨也可以投保2022版“杭州市民保”。

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红主播、家政阿姨、网约车司机……对于杭州的新市民而言,持有异地基本医保且居住在杭州,就可以投保,而且杭州市医保、省本级医保,与杭州市以外的医保参保人,享受的保障待遇完全一致。

除2022版“杭州市民保”外,2022版“沪惠保”也已对新市民群体开放投保。据介绍,如果投保人有外地医保,且属于在上海部分大型企业(如物流配送、快递外卖等)工作的务工人员,可由共保体各保司对接企业,在企业提供白名单的前提下,投保“沪惠保·新市民版”。

惠民保之热尚未冷却,产品迭代升级仍在继续。无论如何,只对有本地基本医保的市民开放投保,已经不符合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就业形式丰富多样、灵活就业人群日益庞大的现状。杭州、上海两地惠民保产品的升级,真正扩大了普惠型保险产品的供给,也为后续其他城市的产品更新做出了有效示范。

在各地“惠民保”服务新市民的实践中,并没有统一标准的解决方案,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公司,都应该找到各地区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并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多方面合作,联合推出契合地方新市民金融需求的特色产品。

04

炼就金刚钻并不易

三亿新市民的保障需求,是一块大蛋糕,更是一块硬骨头。

从今年这个缺少一些暖意的“开门红”来看,在疫情防控、渠道转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撬动居民的保险消费需求并不容易。虽然新市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拥有庞大的保障需求,但要将这一群体的潜在需求真真切切地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记否,北京人社局一位副处长兼职外卖小哥的纪录片此前全网刷屏。其中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当这位副处长提出平台应该设计一个机制,强制要求达到一定工作时长的外卖小哥休息时,外卖小哥的答复是,平台并没有强制他们干多久、接多少单,而是外卖员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想更努力地提高收入。

对于新市民中为数不少的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来说,激发提高收入的动力易,撬动非生活必要的支出难。以此前推出的专属养老保险为例,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是这一产品重点聚焦的人群,但从前期参与试点公司的反馈情况来看,此类群体可支配收入相对比较低,扣除日常生活成本后的结余资金相对紧张,而且此类群体往往还承担着更多家庭责任,在留足一定紧急备用金的情况下,普遍无力承担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

由此来看,聚焦新市民,不仅对保险公司优化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队伍动力提出挑战,更考验保险公司的产品研发能力。如何做好需求、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与取舍,是险企加强服务新市民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说到产品设计,对于保险来说,数据自然是最重要不过的东西。但在新市民群体内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经济能力、消费观念、风险特征、保障需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其中一些群体本就因为征信等方面的数据不完善而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服务。

如何获取充足、有效的数据来支持产品开发设计与服务优化提升,是保险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老问题了。目前来看,个别保险公司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为新市民中的细分群体提供保险保障。但想要从更大范围上推进提升保险服务新市民的水平,还需要依靠畅通社保、医保、民政等多方数据的衔接与流动,相关工作仍是任重道远。

3亿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被看见”是好事,但绝不能将其过度开发,需避免部分新市民因金融知识不足、征信意识不强而导致的冲动消费甚至过度负债。广大金融机构若想服务好新市民,加强金融理念的传播,提高金融安全意识,对消费者做好权益保护,增强金融反诈能力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 END >

BaoQi

投稿邮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权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文本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