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下半场③:惠民保如何“好事做到底”?“政企民”苦练平衡术!

2022-02-11 19:44:13 A智慧保 微信号 


起于深圳,兴于2000年,而后以星火燎原之势覆盖百城,吸引近亿人参加的惠民保,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上最“出圈”的健康险产品。

过去的2021年,惠民保再度凭借投保低门槛、高保额、价格亲民的优势,抓住了下沉市场的风口,火得一塌糊涂。

不过,在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健康科技平台等运营主体跑马圈地的同时,惠民保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加剧、赔付率难把控、客户获得感欠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位保险业资深精算师就对『A智慧保』感叹,“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惠民保能有效缓解老百姓(603883)因病返贫的痛点,是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关键点还是要将好事办到底,找到可持续经营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惠民’价值,实现政府、险企与投保人的多方共赢”。

日前,银保监会在最新下发的《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简称《问题及建议》)中也着重强调,要保证城市定制医疗项目的可持续性,并在产品设计、宣传、提升参保率以及拓宽筹资来源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惠民保的续集会如何抒写,也是行业当下关注的焦点之一。

圈粉近亿

惠民保“走红”这两年

乘着商业健康险高速发展的东风,近年来惠民保成为了继网络互助后,又一现象级的保障产品。

有数据显示,2020年惠民保进入大众视野后,仅一年时间,就有23省82地区179个地级市上线111款产品,吸引了超4000万人参保。2021年,惠民保延续火爆势头,截至当年10月底,该类项目已席卷至全国200多个地级市,累计运行产品接近140款,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人,保费收入超过80亿元。

众所周知,惠民保并非意外“出圈”,它的快速兴起既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推动,也与国民健康保障意识的逐步觉醒息息相关,对于险企和中介平台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探索与医保体系融合,开发下沉市场客户的契机。

顶层设计方面,2020年1月,银保监会等13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为惠民保大范围铺开提供了政策基础。《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多运用保险机制加强社会治理。有序发展面向农村居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的普惠保险”。

紧接着,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到了商业健康险的重要补充作用,提出“应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和“规范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发展指引。

市场需求层面,伴随着2021年以来各大网络互助平台的陆续退出,民众也亟需可替代的保障类产品出现。《网络互助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网络互助平台的参与人数已达到1.5亿人。此时,低保费、高保额兼备合规性的惠民保,就恰恰填补了此前网络互助参与人群的保障空白。

当然,网络互助退出的影响只是其中一部分,近年来医疗成本上涨的高通胀、因病返贫案例的不时涌现,也逐渐激发了老百姓对高额医疗的保障需求。

供给层面,在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健康科技公司等三方平台看来,面对2025年,商业健康险有望超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蛋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与医保密切衔接的惠民保,无疑是最佳的“分食利器”。

《“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60家保险机构参与了惠民保项目的开展, 包括29家寿险公司、28家财险公司、4家养老险公司、2家农险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1家相互保险公司和1家责任险公司。

此外,还有超过30家健康医疗服务类公司参与到惠民保业务的运营中。这充分说明,惠民保在商业层面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争议声袭来

“持续性”问题凸显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保险,惠民保以亲民的价格,为大众解决了潜在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定价粗放、赔付率控制不合理等问题也随之衍生出来,从而引发了市场对惠民保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质疑。

从风控的角度看,惠民保具有“惠民”属性,为了尽可能吸引更多人群参保,通常会在投保方面给予较低的门槛,不设年龄、性别、职业条件已成标配,部分迭代产品甚至不设既往病史,这就导致在前端承保环节,险企无法充分发挥风控作用。

除了投保低门槛外,大部分产品采取统一定价的粗放模式,也让惠民保的风险敞口进一步放大。《报告》显示,目前惠民保市场对于所有年龄段采取均一费率定价仍是主流方式,使用该定价方式的产品占比达到77.8%,此类产品的平均保费为76.77元。此外,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部分险企不乏通过压低价格等恶性手段来抢夺市场。

《2021惠民保知识图谱》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的140余款惠民保产品中,部分省份涉及的惠民保数量已达十余款。如广东、江苏、浙江的惠民保数量分别高达19款、20款和16款,不难看出,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惠民保项目的竞争更为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承保和定价上风控把关都不够严密的惠民保,在后端赔付环节其实也并未做到位。总体来看,目前正在运行的惠民保项目存在赔付率过高或过低的两极分化现象。

赔付率较高的产品,典型的如上海“沪惠保”项目,尽管该款产品截至2021年7月吸引了多达739万人参保,收取保费超8.5亿元,但截至10月31日,仅四个月的时间,“沪惠保”就受理理赔申请4.8万人次,累计赔付达 2.2亿元,月均赔付率6.5%。有专业人士预测,即使后续赔付率不再上升,满期赔付率预计也将达到78%。另有公开数据显示,南京惠民保和珠海“大爱无疆”的赔付率,此前也分别达到73.3%和79.9%。

此外,赔付明显不足的项目则有兰州的“金城·惠医保”、杭州的“西湖益联保”等,数据显示,2021年这两款产品的保费收入分别达3800万元和约7亿元,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际赔付金额较低,前者截至当年7月底赔付金额仅有100多万元,后者当年上半年支付赔款1亿余元。不过,为了积极应对赔付不足的问题,“西湖联益保”已经开展优化责任方案,主动进行追补报销等措施。

在专业人士看来,惠民保项目赔付过高或过低,都是极为不利的。赔付率过高,容易导致险企赔穿、亏损,最终走上产品停售、退出市场的命运;而赔付率过低,看似短期保证了险企的利润,但容易让投保人因体验感不佳,第二年不再选择续保,进而导致参保率走低步入“死亡螺旋”,这同样会引发产品失败。

监管重在“防风险”

政企民三方协同难平衡

面对惠民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监管层面也及时出手规范,2021年6月,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关于规范保险机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这份文件不仅给予了惠民保官方名称,同时也明确了惠民保从属商业健康保险运营范畴的定位。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地银保监局注重对新业务、新模式的动态跟踪,重点查处保障方案缺乏必要数据基础、恶意压价竞争、违规支付手续费等现象。

围绕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银保监会又在最新发布的《问题及建议》中强调要增强参保人群黏性,要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稳定参保群众长期保障预期;建议通过开放基本医保居民个人账户等方式吸引更多人群参保;宣传层面要减少销售误导,对产品保额、免赔额、自付比例等信息重点说明等。

不过,尽管国家政策和监管层面已作出诸多引导,但从保险机构看来,监管目前更多只停留在“防风险”的基调,对于如何平衡好“政、企、民”这三方面的利益问题,尚未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但这才是解决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家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就对『A智慧保』坦言,若要惠民保项目实现精细化运作,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医保部门的深度参与和配合,如推动当地医保人群的大数据共享和打通、支付端绑定医保个人账户等,但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更多是“搭台唱戏”的角色,并没有基于惠民保项目的长期发展,与共保险企达成利益上的共识。

“此外,保险机构方面也存在许多利益矛盾,如很多惠民保项目采取的是联合承保模式,会有主导公司和参与公司之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主导公司拿到参保人群的相关数据后通常不会主动共享,或者仅按保费收入贡献比例,实现部分数据共享,这就导致各家险企难以在数据平等、透明的条件上作出合理定价和理赔判定。”该财险公司负责人进一步补充道。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吕建设也指出,惠民保推进过程中参与主体与受益对象一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如何规范界定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定位,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二者如何更好地结合,把惠民保的事情办得更好,需要各方统一思想建设。

探索之路道阻且长

社商融合意义深远

其实,从惠民保的发展演进上看,相较2020年的千篇一律,过去的2021年,部分新上线及迭代产品还是作出了一些精细化的调整。

如在定价方面,逐步尝试根据不同保障、不同年龄段采取阶梯定价;对有无既往症采取阶梯式赔付;降低免赔额度;扩大保障责任,将医保外报销、特药、CAR-T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纳入保障范围等。可以说,惠民保的产品形态正在逐渐优化并发生积极性的转变。

那么,展望2022年,惠民保将如何发展,还有哪些待完善的空间?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告诉『A智慧保』,在产品宣传教育方面,目前险企和地方政府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在消费者的认知层面,对于惠民保主要用于缓解大额医疗费用负担、对一般医疗费用补偿作用较为有限的定位,很多人并没有清晰、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险企和地方政府后续要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对惠民保的保障作出充分的说明和解释,避免出现理赔纠纷。

此外,徐昱琛也建议保险公司或健康科技公司可以从服务环节入手,通过提供体检、求医问药等健康管理增值服务,提升投保健康人群或不满足理赔条件人群的获得感,以免消费者因产生“用不到”的心理,次年出现不续保的情况。

不过,对于短期内惠民保能否走向成熟化发展,部分专业人士给出了“任重道远”的观点。

上述财险公司负责人就直言,惠民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保和商保体系融合的创新模式,在各方参与主体尚未找到平衡机制之前,惠民保难以走向成熟化,并且惠民保更多是基于地方政府指导,每个地区人民的医疗健康数据、可支配收入、政策灵活度等情况各不相同,也就致使未来很难有统一可适用的范本去借鉴推广。

《报告》也提及,惠民保推出是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逻辑下商业健康保险的一次产品创新和模式变革,是政府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商业健康险寻求突破发展的一次重要创新。但这种创新需要建立在社商融合、数据互通的新生态和新模式合作基础之上,特别是要注重科学的厘定费率与民众保险保障获得感的平衡,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尽管惠民保走向成熟发展仍长路漫漫,但不少险企和研究专家并没有就此否定惠民保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他们普遍认为,在缓解国家医疗保障压力、实现共同富裕等路径上,惠民保将成为有力抓手之一。正如《报告》所说,“惠民保的推出,是契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和民众健康保障需求的”。

结  语

从惠民保的发展趋势上看,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未来市场一定会出现分化格局。那些政府参与更深入、产品设计更人性化、数据共享更充分的惠民保项目,将更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应的一些没有明确发展思路和定位的惠民保项目,将逐渐因参保率过低、销量不及预期、险企陆续退出等原因被淘汰出局。当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参与各方能否达成利益共识、提高站位,也深深考验着地方政府和保险机构的格局和智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