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布局ESG投资正当时

2022-02-08 11:00:00 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微信号 


作者|王雯 朱银香「北京工商大学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可以看到,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其中,ESG投资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我国的绿色发展高度统一,也与保险机构长期稳健投资风格高度匹配。

为了树立ESG投资理念、更好推进ESG投资,监管机构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保险资金ESG投资指引,为保险资金投资提供指导。

同时,险企也正在不断布局ESG投资,可谓“正当时”。

ESG投资:与险资天然适配

近年来,ESG投资理念在全球日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原有的投资决策体系中增加了ESG因素,以弥补单一的财务性指标的不足。

其实,ESG投资理念包含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其核心是将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投资实践相结合。ESG投资关注投资的长期价值和社会效益,以此实现投资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回报的协调一致。

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政府和投资者反思整体社会价值的重要契机,ESG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展现出了优秀的跨周期抗风险能力,这些因素都促使ESG在全球加速发展,并获得了更多共识。

在中国市场,ESG投资尚处于起步期,但是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彭博财经在《2021责任与价值:中国ESG投资的发展与趋势》一文中也表示,虽然2019年,只有不到1%的资产管理公司将ESG作为投资中的评价因子,但在202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6%。

另外,在“十四五”规划、“双碳”目标下,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ESG投资的发展也迎来了重要机遇期。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等,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政策引导下,保险业加快了ESG投资的落地,与此同时,ESG投资与险资的属性还具有天然的适配性。

从投资理念来看,首先,保险资金特别是养老金投资运用的长期性特征与ESG长期投资的价值理念相契合,两者都需要利用长期性的时间效应带来持久的收益,减少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ESG投资的七大策略,如主题投资、负面删选、依公约删选、影响力投资等可以为原来基于公司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的基本面因素提供补充,优化投资组合。而险资进行ESG投资,可以更好地抵御系统性风险,使投资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最后,养老金投资与ESG投资的价值理念比较契合。前者是为实现老年收入保障,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后者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体现绿色、人文、公平正义等理念。养老金投资与ESG的结合有助于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稳定,助力绿色金融体系健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

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贝莱德(BlackRock)公布的《全球保险业报告(2021)》显示,其访问的全球26个保险市场中的362位保险公司高管,有61%的受访者称在过去12个月其所在保险公司进行了特定的ESG投资,54%的受访者所在的保险公司已经将ESG风险纳入最新的投资风险评估框架中。与此同时,2020年,发布了ESG相关承诺的保险公司的数量增长了10%。

另外,在全球ESG与保险投资结合的长线发展中,《欧洲职业退休规定指令》(IORP)明确要求私人养老金计划需要将ESG因子纳入产品风险管理。英国加拿大政府也明确要求在养老金的投资决策中添加ESG因素,并专注于养老金的延伸投资应用及其风险管理。从2017年开始,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投放资金跟踪一系列ESG指数,并将其作为资产配置的基准。

“险资+ESG投资”大有可为

早在2018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就发布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绿色投资倡议书》,引导保险资金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构建“绿色”保险资金投资新体系。

数据显示,在绿色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8月底,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10601.76亿元。其中,直接投向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3306.22亿元、能源3211.05亿元、水利695.04亿元、市政564.61亿元等。

同时,保险资金以股权投资计划形式进行绿色投资的登记(注册)规模为114亿元,其中直接投向环保企业股权14亿元,投向清洁能源企业100亿元。

另外,2021年10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也提出了推动保险资管行业ESG投资发展的四项举措:一是完成保险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指引,二是加强ESG投资经验的国内外交流,三是完善行业自律、信息披露和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宣传推广。

从具体实践来看,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保险资金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长期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绿色投资、践行ESG投资方面承担着重大使命。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长江养老等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将“碳投资”加入险企ESG体系,搭建AI-ESG保险平台,优化风险管理评价体系,探索创设“ESG投资+保险资金”相关产品,打造保险ESG产品衍生链,投资方式也逐渐转向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投资计划,以及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信托和PPP等,并参与能源、环保、水务、防污防治的保险产品开发。

目前,险企参与ESG投资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种。

●搭建AI-ESG保险智慧管理平台

2019年,中国平安(601318)签署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打造了一套AI-ESG保险智慧管理平台,兼顾ESG综合管理和ESG投资风控管理,建立集团责任投资(ESG投资原则、积极股东原则、主体投资原则、审慎原则、信息透明原则)全方位产品体系,覆盖金融衍生品多个类别,并将气候变化风险等纳入集团“251”ESG风险管理体系。

● ESG融入“碳投资”

2021年5月,长江养老发行了首只ESG主题保险资管产品,通过运用ESG投资来支持上海陆家嘴(600663)金融城区“碳中和”的实现。新华保险则聚焦碳排放,逐步降低高碳排放项目的资产配置比例,并不断挖掘绿色债券及资产相关的投资机会。中国人寿财险将森林生态碳汇价值引入保险机制,推出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

●开发ESG相关保险产品

国寿资产根据不同投资品种,分别制定相应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出保险资管业内的第一只ESG债券指数产品。中国太保支持新能源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主导的“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项目在助推“双碳”经济目标实现的同时,积极发展巨灾保险以及“e农险”。

● ESG投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泰康保险集团在清洁能源、城市棚户区改造以及民生基础设施(天然气管道、高速铁路、公路)方面的投资额已经达到千亿元人民币,并加入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组织,继续在医疗服务实体、养老机构、生物医药等大健康领域加大投资。

险企ESG投资面临的问题

我国险企的ESG投资起步较晚,相关制度规则尚不完善,ESG投资的融入还需要全流程的配套改革。总体来看,险企ESG投资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ESG投资相关的信息披露基础数据薄弱。

虽然银保监会及证监会都要求对ESG投资进行信息披露及风险监控,但是目前ESG信息披露体系缺乏客观、结构化、可量化、完整的统一标准,将会导致险企难以对不符合条件的资产和投资风险进行精准识别。

第二,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ESG评级标准。

在我国,ESG属于舶来品,相关的概念界定、标准确定需要经过一个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不能简单套用国际规则,需要尽快确定一套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可操作性,以及全面体现“E”“S”“G”三个维度的相关规则标准。

第三,ESG投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虽然已有部分险企进行了ESG投资,但多数集中于单一产品开发,更为全面系统的投资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如理念共识的确立、投资原则和投资策略的修改、投资业绩的评估反馈等。

第四,从整个行业来看,险企ESG投资仍需多方协力。

险企进行ESG投资,需要对现有的投资管理体系做较大幅度的革新,在短期内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性工作,如果相关各方不能从根本上认可ESG的价值理念和发展趋势,就难以实现保险投资与ESG的有效融合。

关于未来发展,对险企来说,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ESG投资策略,打造“绿色”保险产业链,逐步探索内部ESG的考核及评价标准,提高资管业务的竞争力。方向上,险企的ESG投资可重点关注养老、健康、环保、清洁能源、生态技术等领域。

对政府来说,需要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及其他支持政策,推动保险ESG项目发展,推广差别性优惠补贴政策,对生态、气候变化等绿色环保的保险产品给予政策性补贴,通过降费率、提升ESG风险管理服务,扩大公开市场与非标市场的绿色产品投资。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ESG基础数据、规则、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强上市公司ESG相关信息的披露,完善险企ESG投资的监管体系。

对保险行业组织来说,需要与银行业、证券业等较早开始ESG投资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创新保险ESG投资与其他领域绿色投资的合作交流,丰富合格ESG保险投资产品的内容,对其条款、定价、风险控制进行AI系统规划;优化险企ESG投资平台,鼓励险企与保险协会建立有条件的保险ESG投资发展基金,培养更多相关投资领域的高技术人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博览财富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