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买房更激烈的内卷,很多人还乐在其中!

2021-07-26 18:05:25 和讯名家 

  鸡娃式教育,正在毁掉两代人。

  前段时间,在知乎刷到一个很离谱的话题:

  题主作为爸爸,表示很困惑,他觉得大可不必。有多少能力办多大事,难道上普通幼儿园,就一定没出息吗?

  宝妈却很委屈,还吐槽老公没有眼光和格局。

  不得不说,无论哪个阶层,一旦有了孩子,最终都逃不过被“育儿焦虑”传染的命运。

  01

  育儿焦虑、育儿攀比,说的是你吗?

  做父母的,最害怕听到的话就是“别把孩子耽误了”,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决定,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而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是“一切为了小祖宗”和“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什么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

  1、孩子日常用品

  我见过很多父母,给孩子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时候,比品牌,比价格,喜欢互相攀比,但这些往往毫无意义。

  这样很可能导致,孩子形成理所当然的习惯。

  小时候的要求,当然很好满足,孩子要买个贵点的小玩具、小汽车,随手就买。

  但我们必须知道,父母没办法满足孩子一辈子,等孩子长大了、毕业了,问你要车要房,你又拿什么满足他们呢?

  2、孩子教育

  很多家长,会花大价钱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求孩子什么都得会,但往往适得其反。

  之前就曾看到一个报道,上海一位妈妈,为了让2岁半的儿子能进知名幼儿园,报了5个学前培训班:英语、数学、钢琴、画画和小主持人。

  长期下来,孩子出现了许多“后遗症”,每晚睡觉的时候满头大汗、半夜惊醒。甚至在头旋的位置,居然秃了一块。

  看完医生后才知道,孩子是因为精神性高度紧张,引发的斑秃性脱发。

  把孩子逼到这个份上,就为了上个优质幼儿园,就为了不跟其他孩子有差距。

  这决心和架势,放在自己的事业上或许行,但放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肯定不可取。

  孩子被焦虑笼罩、活在“万众瞩目”的期待里,承担着上一代甚至两代人的压力,你还能指望他轻装上阵、赢在起点吗?

  02

  反思,远远不止于此

  除了这些,这种攀比心理在买保险上也非常典型。

  比如说,很多家长会盲目追从品牌,攀比消费,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平安的某某福。

  由于前些年平安业务发展迅速,我们的身边、朋友圈里,平安的代理人无处不在。

  很多人觉得身边的人都给孩子买了,那咱们孩子也不能输,于是也跟风买。

  如果你也这么做了,很可能陷入坑里,爬都爬不出来。

  还真别不信,可以先看看下面这张图:

  关于如何挑选少儿重疾险,我在之前的文章《再说一次!这件事比学区房重要100倍!》说过,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查看。

  在基础保障上,

  妈咪保贝比少儿xx福,更胜一筹。

  在轻症上,妈咪保贝新生版赔3次,每次30%,少儿xx福只赔20%,虽然次数提升到了6次,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轻症不是什么小病,谁还能得5次、6次?还不如直接提高赔付额度来得实在。

  中症,都赔50%,妈咪保贝赔2次,少儿xx福赔1次,同样没有本质差别。

  重疾,两个都赔100%保额,区别在于:少儿xx福满足一定条件,最高多赔80%,但想要拿到,门槛较高,这里不予评价。

  在少儿高发特定疾病上,

  妈咪保贝能保障25种高发疾病,少儿xx福少了10种。

  另外,同样是买50万,少儿xx福赔100万,妈咪保贝最高能赔150万。

  最后再来看看费率

  同样是基础责任+被保人豁免+身故赔保额,0岁孩子买50万,20年缴的情况下:

  少儿xx福比妈咪保贝贵了2000多元,男宝宝溢价高达87%,女宝宝更是达到了100%。

  追求品牌、盲目攀比的后果,就是多花了一倍的钱,却买到了更差的保障。

  选哪个好,这不是很明显吗…

  03

  写在最后

  老实说,前些年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买东西时,交了不少智商税。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切勿攀比、科学育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胡子说房。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