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蜂减持平安,瑞再清仓新华:保险指数下跌近20%,行业到底怎么了?

2021-06-24 19:30:00 和讯名家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保险行业一路向“难”,平安新华均遭大股东减持,保险股拐点何时出现?

6 月 17 日晚,中国平安(601318)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称,近日收到持股 5% 以上股东卜蜂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其通过下属子公司于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16 日期间,以股本衍生工具交付股份之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 H 股约 1.83 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达到 1%。

此次减持后,卜蜂集团仍持有中国平安H 股约 12.53 亿股,持股比例由 7.85% 降至 6.85%。

图片来源:中国平安公告

据天眼查信息,卜蜂集团是由泰籍华人创办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称为正大集团,集团以农牧食品、零售、电信三大事业为核心,同时涉足金融、地产、制药、机械加工等 10 多个行业领域。

无独有偶,国内另一大上市险企巨头在近期遭到了股东大幅度减持。5月24日,港交所披露显示,瑞士再保险减持新华保险7785.78万股H股股份,平均价格为22.73亿港元,共计减持约22.73亿港元。此次减持后,瑞士再保险不再持有新华保险股份。

据计算,瑞士再保险从2013年11月首次入股到现在清仓新华保险,7年半时间内,瑞士再保险获益超20亿港元。

大股东纷纷减持,但对于险企来说,如今所面临的困难,可不仅仅这些。

股价一路向“难”,保险行业怎么了?

如果今年以来要选出一个A股的“最熊板块”的话,那保险板块一定榜上有名,截止到 2021 年 6 月 8 日,保险指数下跌 17.4%,跑输沪深 300 指数 17.8 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601377,股吧)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具体来看,五家上市险企仅有太保在2月份走出了向上的走势,但随后也马上跟随板块下跌。保险股的持续下跌来自于市场对保险行业现阶段的不看好,由于新旧重疾定义切换的需求在1月提前释放,2月和3月保障型产品销量低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险企一季度的价值增长。

今年前5个月,五大险企共取得保费收入约1.3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69%,保费增速停滞不前。具体而言,中国人寿保费收入达3864亿元,同比增长4%;中国太保保费收入1887.8亿元,同比增长5%;新华保险保费收入826.7亿元,同比增长5%;中国人保(601319,股吧)保费收入2817.6亿元,同比持平;中国平安保费收入3610.8亿元,同比下降6%。

若从5月份单月来看,保费同比增速更“难看”。前5个月同比增速“四升一降”,5月份单月则“一升四降”。具体看,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5月份单月的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1%、-5%、-8%、-14%。

此外,由于国内险企现阶段主要的盈利还是来自于利差,负债端保费增长受到阻力,同时资产端保险公司为了保证稳定的增长,一般绝大部分持有的资产都以国债为主,而由于疫情以来各国都选择放水拯救经济,我国也不例外,这就导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在较低水平运行,从而保险公司资产端受到压力。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当然了,各家也有各家的难。以龙头平安为例,平安在近两年就经历了汇丰不分红以及华夏幸福(600340,股吧)暴雷事件,尽管对于平安万亿的投资版图来说,前者对公司经营造成的影响实际并不大,但在资本市场,这类的事件往往也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股民用钱投票,造成股价下跌。

尽管有的时候股价并不能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因为有时市场错误的情绪会造成错误的股价,但是保险股这将近半年来如此的弱势,已经体现出行业在现阶段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抓住本质,保费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国内保险行业已经经历了连续多年的低增长,从2016年以来保费端的增长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图片来源:中宏证券

导致保费增长放缓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代理人数量和产出的双双下滑,对于这些线下传统的保险公司来说,毫无疑问保单都是人卖出去的,代理人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够触达的用户边际,即越多的代理人,势必能够带来更多的客户,即便转化率和客单价没有上去,但如果代理人数量能够始终维持快速上涨,保费的量也完全可以堆积起来。

但是从具体规模来看,目前只有人保和新华的代理人数量维持正增长,太保、平安、国寿的代理人数量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19年见顶。尽管如平安、太保等公司是主动进行队伍改革,通过压缩队伍规模并提高队伍素质来达到保费上升,但短期内仍未见效,且前者给公司主体保费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其次是在产出方面,我们以平安和太保为例。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429.13亿元,同比下降37.1%;代理人收入为5793元/月,同比下降8.2%。太保实现新业务价值 178.41 亿元, 同比下降 27.5%;代理人月均的首年保险业务收入3259元,同比下降22.6%。用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目前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代理人数量、产出戴维斯双杀。

代理人的减少既是部分保险公司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有社会行业体系改变的原因。其中滴滴和美团的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引流”了保险代理人的数量,根据滴滴不久前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滴滴年活跃司机量已经达到了1500万,而美团骑手数量也已经超过400万人,虽然我们没有得到确切的从保险行业流失并进入网约车、外卖市场人员的数量,但这近2000万的从业人数里,其中一部分很有可能就是从保险行业分流出去的。

而大家最寄予希望的,就是在队伍改革后人力产出能够出现大幅度的提升,这也是本次改革最关键的地方之一。但是从各大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已经代理人人均产出、收入等数据来看,短期人力产出还未出现明显的回暖,同时在回暖出现之前,保险行业难言重回升势。

名义GDP一万美元的拐点失效,

国内险企仍需寻找新增长点

随着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的人均GDP已从2013年的5600美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7,600 美元,在2023年预计达到9900美元。同时中国的人均名义GDP已经达到了10000美元,根据奥维咨询的报告,这一点被视作保险普及的重要拐点。

但似乎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这个问题目前在业内也没有一个特别确切的说法。保观认为,这还是跟我国现状有关。目前我国的社保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社保尽管不能让所有人都“吃好”,但是这一基本医疗保障至少能让大多数人“吃饱”,加上国内经济还存在较强的不均衡性,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年花几千块钱去购买一份寿险重疾险,依旧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此外,为了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行业也在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降低用户认识和接受的门槛。过去保险非常“嫌贫爱富”,但是先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普惠型保险,比如惠民保,还有打开下沉市场的水滴等新平台,互联网在教育用户方面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的,比如互助、自媒体科普等,但依旧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效应。所以这一拐点并未在中国得到充分验证是有其现实原因的。

加上保司开始精简人力,也就是说商业保险短期内的广度增长是有限的,即覆盖面增长可能会乏力,那么保司就只能从业务深度方面去发力。所以我们看到了保险公司们先后进入大健康市场,养老市场,这实质上就是对行业现状的一种应对。

以养老市场为例,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渐攀升的情况。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突破 7%,步入老龄化社会,此后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加,截止至 2019 年末,65岁以上人口数达1.76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12.6%;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渐攀升至 2019 年的 17.8%。另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我国 60 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 18.7%和 13.5%。

国家政策对于保险发展养老产业链处于支持态度,养老社区方面,2010 年监管部门允许包括公司投资养老地产,保险公司先后开始了养老社区的布局,并且近年来民政部等部门对于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也提出了目标。长期护理保险从 2016 年开始试点,之后监管部门也多次提出了扩大试点范围等文件,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目前大多龙头险企均已布局商业养老产业链,“养老年金+养老地产+长期护理”产业链雏形初现。养老年金产品上,龙头险企目前均有保至 80 周岁以上或保至终身的年金产品,部分产品在高年龄段能够领取更多的年金,符合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部分养老年金产品已和养老社区对接,例如泰康的“幸福有约”,包含了“乐享新生活养老保险”(在一定年龄后按月领取年金),同时给予购买该产品的客户入住养老社区的资格。近年来养老社区也是龙头险企重要的布局之一。泰康、太平、新华、国寿、太保分别自 2011、2014、2014、2015、2018 年开始打造养老社区,平安保险已入股碧桂园、融创中国、华夏幸福、旭辉控股等地产公司,同时在今年 5 月发布了“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以及高端产品线“颐年城”,正式开始养老社区的布局,颐年城定位为优先聚焦一线城市及部分核心二线城市的核心区位项目,建设市中心CCRC综合康养项目。

整体上看,险企对养老产业的布局正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并未构成当前盈利增长点,但养老产业链仍处于蓝海,空间巨大,长期看将提升竞争优势及未来盈利空间。

不论是大健康市场还是养老市场,本质上都是保险公司基于现有业务的一次能力圈突破,且新业务与旧业务之间有较强的协同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说,保险公司做大健康,做养老是非常合适的,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顺利突围,给现在困难重重的行业打入一剂强心剂。

另外,从保险行业的估值来看,我们以平安为例,不论是PE还是PEG,平安的估值已经到了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在国内经济不断向上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平安目前股价已经较为充分的计提了寿险改革、保费下滑的利空,在现在这个位置再次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几率较小,保险股在下半年的表现大概率要比上半年好上不少。

日前中国平安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将视市场情况及公司的资本情况等因素,适时决定是否回购,消息一出平安股价在近两天也出现了一定的回暖,上市险企们还真是得好好考虑下市值管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