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群:建议通过激励的方式让养老金机构做长周期的资金安排

2024-12-26 17:13:09 和讯保险 

  12月26日,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发布式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企业年金发展20周年回顾与展望”。

  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群根据海外市场的经验为国内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在适当的时机选择一些城市或者地方做自动加入的试点;第二,在投资方面做一些长周期的激励,通过激励的方式让养老金机构做长周期的资金安排;第三,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可以鼓励或者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到企业年金市场。只有竞争充分的时候,市场才能变得更加有效,也更加有竞争力,才能真正给广大职工、广大老百姓带来一个比较切实的投资收益。

 

  万群发言实录:

  郑老师、张会长,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我是恒安标准养老的万群。今天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一个大会,和大家就企业年金方面的一些话题进行讨论。我分享的题目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因为今天时间非常有限,我就集中在几个话题跟大家做一个报告。

      中国企业年金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制度建设不断地完善,组织管理也非常地规范,投资体系稳健运行,过去20年的年化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6.26%,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市场参与的机构主体也非常丰富,我们现在大约全国有35家金融机构有受托、托管、账管、投管的不同牌照,应该说企业年金20年的发展给这些有企业年金的员工或者职工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前段时间我和几个朋友讲起企业年金的事情,正好他们其中有两个人有企业年金,他们感觉非常好。开始建企业年金的时候,大家并不知道企业年金究竟给自己能够带来多少收益,现在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大家去看自己的年金账户,就真的是在那儿偷着乐,很多的尤其是一些长周期的有企业年金的员工或者个人,6.26%的年化收益率在十几年、二十年之后的收益是非常丰厚的。我想这是中国企业年金在过去20年取得的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参加的职工数现在也有大约3200万人,覆盖的企业有15万家,这是我们20年主要的成就。

      当然,这样一个成就的背后也有一些问题和挑战。我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覆盖面的问题,大家都在讲覆盖面太窄了,整个企业年金参与者3200万人,其实占全国就业劳动力可能不到4%,4.2%的情况,占第一支柱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者大约是7%左右这样的一个情况。全国的注册企业中不到1%参加了企业年金。所以覆盖面是现在企业年金最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企业年金的管理模式目前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我们有一些DB的模式,但是大部分都是DC的模式,DC模式也是近20年来全球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变迁的结果,就是从DB到DC。这种管理模式的变迁带来的主要改进就是说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都由职工个人来承担,而在DB模式下这些风险都是由企业承担。在英国,很多企业就是因为DB模式而要承担职工的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很多企业因此破产。所以DB到DC模式的变化,就是过去20年全球企业年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我们的企业年金一建立基本上也是用DC模式,但是DC模式下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把长寿风险都转移给个人,在长寿时代背景下,企业职工退休之后大约还有30-40年的生命周期,由他个人进行这么长周期的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的管理其实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所以目前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我们还是比较缺乏一些有效的工具。

      第三个问题就是投资的问题,我们投资的考核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期,另外投资策略的多元化也不够充足,我们目前的投资主要是在境内投资,当然也可以经过“港股通”这样的渠道进行境外投资,但是比例非常小,另外对冲的衍生品的工具比较少,我们在近几年的政策发展中允许企业年金做一些国债、期货投资,但是比例还是非常低。投资策略的单一化会导致什么问题?它会导致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就是大家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投资工具上,在市场出现一种单边极致的情况下,投资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这是我们企业年金面临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一个英资企业,我们是中国第一家外资背景的,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外资背景的养老保险机构,我们对英国的市场情况或者海外的情况可能多一点了解,所以我想今天的分享主要是从英国市场的经验、英国企业年金的经验来看一下我们国内未来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可以借鉴的角度。

      英国的养老金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养老金,第一大是美国。第二大的养老金市场上最大的一块支柱是第二支柱,他们叫职业养老金,我们叫企业年金。整个3万亿英镑的市场上,职业养老金大约占2.5万亿,它的三支柱只有5000亿英镑的市场规模。它的二支柱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市场规模?这是我今天想主要跟大家分享的点。

      二支柱的职业年金在英国也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在2012年实行了自动加入职业年金的政策,这个自动加入政策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参加到二支柱,这也就是我们讲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二支柱。这个政策的效果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看得出来:2012年整个职业年金的覆盖率是55%,到了2022年,也就是10年之后的覆盖率是88%,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二支柱的职业年金。这个政策我觉得是过去10年、20年以来全球比较成功的公共政策之一,这个政策成功除了整个覆盖率的提高之外,我觉得它还表现在低收入群体和年轻群体,因为这两个群体在全球都是参加养老金比较困难的两个人群,因为低收入者可能更多要考虑现在的生活,年轻的群体觉得那么长周期的储蓄对他来说是非常难去做出的一个选择。但是我们看这个政策,参加职业养老金的低收入群体从2012年的18%提升到了2022年的8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年轻的群体从2012年的24%到了2022年的87%;二支柱虽然是强制的,但它允许职工退出,不过退出率不到1%。所以从这三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一个公共政策最后能够取得这样一个效果,说明它在政策的设计、理念、逻辑,包括落地的方法论上有一些非常独特的地方,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主要分享的一些方面。

      这个政策的成功我想有很多的因素和原因,但是我想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1.它是强制性的政策,但是这个政策体系是“强制+支持”的比较全面的系统性的政策体系,既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比如22周岁,收入达到1万英镑以上就必须得参加这个支柱。但是强制性的要求大家不一定能够遵守,所以在这个里面有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体系,包括税优。但是我想讲的一点是在2012年自动加入政策实行之前,英国就已经有税优,就是鼓励企业和员工建立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但是有这样一个税优,它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在2012年的时候大约只有55%,这个税优肯定是很强的驱动力,但是税优肯定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2.还有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政策是强制的,但是不一定就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它有一些支持性的配套政策,比如说NEST政策,这个政策是什么?因为商业机构,比如像我们股东标准人寿或者安本集团肯定希望做大企业的企业年金,因为有成本、利润的考虑,但是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其实是没有人力资源、没有这样的成本来去建立这样的企业年金,所以在英国专门成立了一个叫NEST的机构,这个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这个机构是由政府的贷款来支持,只要还贷款利息就行,不需要盈利。这个机构建立了很多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一些方案,它的收费比较低,也比较便捷,而且它把这些中小企业的年金计划合成一个我们所谓的集合性的计划去做投资,NEST这种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没有能力、没有意愿建立企业年金的机构去建立企业年金方案。

      3.企业年金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要加强客户和年金计划之间的连接度,也就是我们讲的关注度、参与度。在英国,有很多政府提供的免费顾问,也有一些机构提供的收费的顾问,给不同收入的群体提供养老的投资顾问。因为一个长周期资金的配置对个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要管理自己的长寿风险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有很多的研究报告证明,绝大部分的人,90%以上的人对自己活多长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大部分人其实活得都比自己预想的长。所以在这种长周期的资金管理上,个人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英国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配套性的措施。

      另外,整个措施的实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有一些政策下来是一刀切的,这样当然很快、很便捷,但是企业有不同的情况。英国从2008年讨论这个公共政策就开始让民众知道要做强制性的政策安排了,然后让企业去做这样的准备,直到4年之后才开始正式地实施自动加入。另外让250人以上的大企业首先在2012年实行自动加入政策的时候就加入进来,中小企业逐步地到6年之后即2018年,所有的企业都加入。所以大企业更加有条件、有能力去建立这样的企业年金方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另外缴费方面,也是用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是从2%,这个2%很有意思,2%、5%、8%,但是2%也不是说企业1%、个人1%,而是企业1%,个人交0.8%,政府又通过税收返回了0.2%;到了5%的时候,政府税收返回上升到0.8%;到了整体交8%的时候政府税收返回上升到1%,你会看到政府税收返回的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退出机制,英国职业养老金用了这样一个退出机制,退出之后三年内还可以加入,加入之后还可以再退出。后来看到整体这个制度的退出率只有1%。这是在强制性制度安排下采取了一些灵活性的方式,用了一些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这个公共政策的落地,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个我想讲的它的一些经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目前长寿和人口老龄化下,只有比较坚实的人口数据,你才能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的死亡率的预测模型,你有了死亡率的预测模型,你才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生命表,你只有有了强大的生命表,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市场机构,它才能对这种养老金未来的负债现金流、对养老金的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做一个有效的安排和控制,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想这也是未来无论是人社部,还是监管机构,还是协会,可能要在这个基础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另外在市场方面,英国职业养老金非常地市场化,包括它的管理模式,除了DB模式、DC模式之外,英国市场上现在出现了CDC,CDC通俗地说就是保证这个池子里到最后一个人、到最后一天的时候还有钱花。把很多的人群放在一个Group里面,养老金的提取做一个动态精算的评估和调整,能够保证这个收益率是一个长周期的收益率。

  另外长寿风险的市场也非常发达,有这种年金的买入、买断,有长寿风险的债券和通货膨胀挂钩的金融产品的出现,整个市场上有很多金融工具来控制这个长寿管理风险。

      另外就是产品,刚才徐总也讲了商业年金的产品,其实我们目前年金的领取期内是没有产品的,比如说十年、二十年之后从企业年金领完钱之后这个钱就要自己管理,对个人来说它是一个不可能承受和完成的任务,大部分人很难有这样的投资能力和投资判断去做长周期的管理。但是我们在迈向百岁人生,退休之后大约还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你要对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做规划,对养老储蓄做投资,这个挑战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英国,现在很大的一个关注是发展领取期的年金产品,英国现在年金产品卖得很好,因为什么?因为整个的市场利率比较高,但是年金产品他们在向“千人千面”做,他做这个产品的时候会根据客户的职业、年龄、教育背景、工作习惯、家庭情况、长寿等各方面的情况,甚至邮政编码,就是你住在哪个区域,他根据这样的因素来设计相应的针对那个客户的年金产品。在这方面,我们未来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不管是年金的形式还是其他的养老金产品的形式。

      最后,政策方面的回顾和不断地优化、信息平台的建立、评价体系的建立,我觉得对提高市场化、提高竞争水平也非常有帮助。比如说英国建立了一个养老金投资评价体系,对投资的表现、收费以及服务质量等多维度进行评估,出现“推荐、改进、未改进”三档结果,未改进就不能再做这个业务了。在过去20年,英国也做了很多政策方面的反思,尤其是自动加入实行这十年,他们每年都对自动加入做一个回顾,回顾之后对政策进行一些调整。比如一个很重大的调整就是,以前要一年收入1万英镑以上的人才能加入这个制度,现在他要把这个门槛取消了;以前要22周岁才行,现在这个门槛也取消了。为什么?因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太快,长寿化的风险太大,所以要把尽可能多的人都放到养老金的轨道上来。

      回到政策方面的建议,我只是想从英国海外市场的经验跟大家简单地讲几点我们的建议。

      第一,我们觉得可能还是在适当的时机选择一些城市或者地方做自动加入的试点。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经验,2012年之前就有税优,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强制,那时的制度覆盖率只有55%,但是强制之后到了现在的88%。当然这个强制需要有一些配套的政策、支持性的体系,让这个政策能够有效地落地。三支柱的建立,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长周期的事情,个人去做这样长周期的财务安排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还是想在二支柱方面能不能有可能在一些地方做一些试点。

      第二,投资的绩效考核,我们现在虽然说长期主义、耐心资本,但是实际上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或者投资工具的话,这种耐心资本的建立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想在投资方面我们需要去做一些长周期的激励,通过激励的方式让这种养老金机构去真正地做长周期的资金安排。我举几个例子,加拿大的养老基金,还有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退休职工基金,还有美国加州的大学教师基金,我看了一下他们一个6000多亿加币、一个2000多亿加币、一个3000多亿美金这样的规模,它投资到权益类资产上的基本要占到59—60%,这个权益市场包括公募资金、私募股权,在另类投资,就是我们讲的不动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基本在16-24%,因为这个钱是不太灵活的钱,是比较长周期的钱,但是它收益比较高。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看到过去这10年,加拿大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是9.2%,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退休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大约是7.6%,美国加州的大学教师退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大约是10%。这些退休基金投资的种类非常多元化,投资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现在有35家金融机构,我觉得下一步可以鼓励或者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到这个市场。只有竞争充分的时候,这个市场才能变得更加有效,也更加有竞争力,才能真正给广大职工、广大老百姓带来一个比较切实的投资收益。

      时间非常紧,跟大家简单地做这样一个比较粗浅的分享和介绍,希望未来有机会跟大家做更深入的交流。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思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