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在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个人养老金与制度优化”。论坛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主办,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香山财富研究院协办,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会组织和业界人士参加了本次论坛。
个人养老金制度理论与路径探讨环节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谭中和作点评,并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定位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至少有
以下几个层。一是兜底层,弱势人群、困难人群,五保供养、低保家庭、一些弱势人群的社会福利养老救助,属于兜底层,使每一个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能够体面地生活下去。二是主体层,国家基本的养老保险,可以说是3+1条线,机关事业、企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就是军人的养老保险。三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之后是个人养老金。此外,还有一层补充,就是商业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健康保险。养老金如何完善,制度如何优化,从上到下都要照顾到,不应该单独考虑其中一层。
以下为谭中和发言实录:
首先感谢社保中心郑老师及各位老师的邀请,其实刚才我听了四位老师、专家的演讲,我觉得精彩的演讲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学习之后谈不上评论,谈几点个人体会。
首先,我感觉四位专家都对我国在理论上构建了个人养老金之后完善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借鉴。从实践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短板。
第二,我们无论是在理论上、制度理念设计上,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同时也为推动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具体来说:
关于谢老师对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税收优惠政策的演讲,我觉得梳理的经验很好,特别是提出了教训和不足,我觉得这个非常必要从而更好地完善我们的制度。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障无论是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还是第三支柱,我觉得应该是放置在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人口、税收制度体系之下,这三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口、经济情况跟我们国家完全不同,我们现在的人口结构大家很清楚,我们还将长期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不能简单地拿我们的制度和运行跟这些国家比较。
齐老师更是提出了面向所有人的普惠型制度要求,并且我认为,普惠可覆盖所有人,与补充并没有矛盾之处。
张老师针对制度设计和运行进行了深度分析,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层”和“柱”,其实很简单的理解,“柱”是一根一根的顶梁柱,家里的房子都有几根柱子,最大的特点是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层”是大家吃汉堡,每一层之间是什么?相互之间是发生影响的。比如我们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之所以叫第二层,不叫第二柱,是因为必须是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后才可以参加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我们的个人养老金也有一个规定,必须是参加了哪一个,是一个层的概念。这个层和柱我们如果统一认识后,后面的几个问题我觉得都有了认识的基础,这是张老师对于层和柱问题的研究,同时最后提出了八大建议,我觉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政策部门提供参考。
郭老师讲的社会政策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是放置在一个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进行考虑,所以从覆盖范围、待遇水平、产权问题、激励效果和管理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受益匪浅。
借此机会,我来谈几点个人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们这个制度定位,按照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我认为至少是几个层:兜底层,我们说兜底线,对于弱势人群、困难人群,五保供养、低保家庭、老年人的一些弱势人群的社会福利养老救助应该是属于这个,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兜住,可以说能够体面地生活下去,这是我们制度的第一层养老保障;二是主体层,国家基本的养老保险,目前是三条线,可以说3+1条线,机关事业、企业+城乡居民,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就是军人的养老保险;三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之后是个人养老金。其实我们还有一层补充,就是商业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健康保险。合适不合适?我们改任何一层的时候不应该单独拿出来考虑,所以养老金应该如何完善,制度如何优化,应该从上到下都要照顾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