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在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个人养老金与制度优化”。论坛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主办,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香山财富研究院协办,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会组织和业界人士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作点评。他表示,个人养老金一定要完善,一定要慢慢地从制度上完善,一定要从运营上完善。但是注意,它一定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要有一个长期的、持久战慢慢完善的理念。
以下为董克用发言实录:
谢谢我的老朋友郑老师的邀请!首先祝贺这本报告的出版,13年太不容易了。刚刚我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70万字,我没来得及读这么多。我觉得这13本养老金系列发展报告大经成为了每个研究养老金问题的学者和学生都应该读的,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先看看郑老师研究了什么,研究的成果是什么,然后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我们也在编《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我们是从2016年开始第8本。我们的相比而言很薄,是昨天发布的。我们也知道其中的艰难,组织大家来写这个报告,郑老师组织这么大部头,连续13年,太不容易了,所以表示祝贺。
给我的任务是做点评,如果从唐局、曹会长到商秘书长做点评比较简单,我想结合一下上面的,把上面领导的讲话大致总结一下,一共有7位领导的报告。在报告当中有一些共识,我认真听下来觉得有三点共识:
第一,个人养老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这项制度推出非常好,是我们要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里的一节,刚才唐局也告诉我们,不止4千万,超过5千万了,涉及面非常广。
第二,开局良好。大家给了很多国际的数据,短短一年时间,这么多人参与,从国际上来比较确实是开局良好,成绩斐然。包括我们现实的环境,因为这是一个积累型养老金,大家的体验要靠资本市场的回报,这两年资本市场表现不好,大家体验不好。在这个时候还能有这么多人加入、参与,确实不容易。这是第二个共识,大家都觉得开局还是不错的。
第三,确实有完善的空间。今天的主题就是“个人养老金与制度优化”,确实有完善的空间。大家都提到了有两个完善的空间:一是制度本身,就是政策制定者,大家都提出来一些完善的空间,希望政策制定者在这些方面,比如怎么改善一下更多地鼓励大家来参与,周行长提出来“供一配一”,大家更多提的是税收优惠,从缴费端EET的完善,TEE的推出或者是EEE等等,税优领取端的3%怎么处理的问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之间怎么样税优能够打通,包括领取是不是能更灵活,这些都是属于制度本身可以完善的地方,涉及到各个部门;二是在制度下面如何运营好,如果暂时没办法有更多的政策优惠了,现有的制度下我们还是要推进,还是要不断地完善运营。大家也提到了,我觉得共识都是加强宣传,是不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
大家还有一个共识,这个事情要推开,唐局讲到36个试点城市做过调查,大家都愿意参与,干脆就整个推开。推开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样的话宣传也不能只有这36个城市,在中国大陆都可以了,在产品端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不要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700多个产品基本上是眼花缭乱的,要给大家去讲谁更适合于什么样的产品,这就是一种教育了。55岁再买的话买什么?25岁买什么?这些要给大家讲清楚。我们不是想通过养老金融教育把每个人都变成金融家、投资专家,第一不可能,第二没必要,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不能动着手术,打开手机看看今天涨还是跌了,下一刀就出问题了。所以我们不能做这件事,我们只是告诉他,从一般规律讲,你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决策是对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制度的创新,包括服务的便利性,刚才都提到了,现在年轻人都用手机,服务的便利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共识。
我们也看到了完善的空间,既有制度本身政策完善的空间,也有我们运行中完善的空间。曹会长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从投资的角度提到长期资金到底怎么办,商秘书长也提到了,确实我觉得这还是一个难题。虽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的,但是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了。养老金是长期资金,资本市场也特别期待长期资金。但是像刚才商秘书长讲的,怎么摆好这两者的关系?这两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还没有讲得非常清楚的问题,但是起码有几点可以说清楚:1、不是有了长期资金资本市场就好了,不是说那里有一个长期资金供应,不管这个资本市场多烂都能变好,不是这样的;2、如果一个资本市场的规则不完善,它有可能损害这种长期积累性养老金,经济增长得挺好,它不增长,那就会损坏这种积累性养老金。我觉得这两点是基本的,不是说有了长期资金就一定有一个好的资本市场,不那么规范的资本市场可能是会损害的,这两点是有的。当然今天的时间来不及论证,我觉得大家应该形成共识,两者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既要鼓励大家积累长期资本、长期养老金,也要关注那个市场是不是规律。我想可能更多的人加入了个人养老金,也许就更多的人有了基本养老金了,大家更关注那个市场,它凭什么没规矩?它的弱项在哪里?咱们是不是能把它补上等等。可能越多的人关心了,会推动市场的完善。如果只有少部分人关心,大家都不关心那个市场,觉得都是少数富人的事,大家都有了这样的积累,这样就不一样了。
作为点评人,除了点评之外,我想利用这一点时间谈点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个人养老金的制度优化要从全面地我们国家养老金体系的现状理解,在优化方面就能找到捷径,而不是走歪。中国已经建成了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框架,去年12月25日三支柱一推出,我讲我们制度的最后一块短板补上了。2018年试点的时候说是第三支柱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大家就问了:“第一、第二呢?”没说第一、第二是什么,就蹦出第三来了,大家都关心了。大家现在很清晰了,我们国家的养老金就是这样的多支柱,过去曾经是多层次,因为它是强调第一层。我认为现在已经走向多支柱了,因为支柱的性质不一样,这个支柱更形象。第一支柱我们一个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座拿工资的都加入了。另一个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个名字,就差两个字,当然这两个性质和特点完全不一样。不管怎么说,都叫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已经覆盖了10亿多人。上学的孩子是不需要参加的,已经覆盖了10亿多人,所以就是基本覆盖了。所以第一支柱的问题,以城镇职工为例,我们已经基本上回到了现收现付,虽然我们的第一支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但是实际上那个钱是在一起用的,已经就是现收现付了。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逻辑,已经实现全国统筹了,2020年初开始就已经实现了。这里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但是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慢慢地走向保基本,这是中央提出来的。但是大家一定要想,什么是保基本?保谁的基本?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认真回答。什么叫保基本?保谁的基本?
我们国家二支柱已经建立了两个,一个是企业年金,刚才各位都提到了,2004。一个是职业年金2014,已经覆盖了7千万人,我们一开始走的就是DC完全积累,没有走过DB。国际上企业年金一开始是DB的,咱们是DC的,上来就是完全积累的。我们的第三支柱更是完全积累,大家都非常清楚。所以二三支柱在中国有已经是完全积累的DC型的支柱,在国际上叫私人养老,对应第一个是公共养老。公共、私人,在咱们这里“私人”这个词不好用,所以咱们叫二支柱、三支柱,二三支柱国际上很多地方都是打通的,因为都是私人养老金。我们的二支柱是雇主主导的,全世界都一样。其实二支柱在积累型养老金里,如果是三支柱养老金里面,其实二支柱的作用非常大。我们看英美整个老年人未来的收入构成中,二支柱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个人觉得,未来扩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年金我们覆盖了,机关、事业单位人人都有了,你说是强制吗?也不是强制。你说是自愿也不是自愿,是代扣代缴。但是我们的企业年金只覆盖参加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的不到10%,90%都没有,所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是一个重要任务。怎么扩大,那是另外一回事,要统筹考虑,那边回归保基本,这边扩大。个人养老金就是个人主导、完全积累,但是你想个人养老金为什么各位都讲到要很长时间?像美国、德国、日本等等都很长时间,慢慢发展。为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人都是理性的,他知道你的养老金体系,你在那边保基本了,二支柱有没有?三支柱没有再补上,特别理性地自己把自己的钱掏出来,年轻的时候掏出这个钱来为自己养老做准备,你说这个人要有多理性?理论上就是假设的,说终身他会平滑,挣钱的时候存点钱然后消费。事实是什么样的?事实发现很少有人这么理性,因为美国的IRA大家知道,他们的钱据统计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从二支柱转移过来的,并不是自己交的,当然有很多政策限制,这就不说了。德国的李斯特养老金个人交,政府补,政府补贴项目有好多项,多生几个孩子多补助,但是也不积极。为什么?个人这样去做,确实理性人不多,没有说20岁的人想65岁退休以后怎么办?我还是月光族,怎么会想到60岁怎么办?因此各国有两招:一是税收优惠,你交税,政府让你补,我不收你的税,我鼓励你;二是你不交税,我补贴你,这两招在我们国家目前情况下都不大好使,原因我就不说了。
所以结论是,我们的个人养老金一定要完善,一定要慢慢地从制度上完善,一定要从运营上完善。但是注意,它一定是一个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要有一个长期的、持久战慢慢完善的理念。
这就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大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