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悄无声息清仓碧桂园后,另一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也迈开了其“逃离”地产股的步伐。
11月13日,保利发展公告宣布,自2023年5月11日至11月10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了保利发展约1.56亿股股份,减持比例不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3%。其中,在2023年7月28日至9月4日期间,减持了8176.97万股,减持比例为0.68%,减持价格区间为14.13-14.88元每股,减持总金额约11.8亿元。
此外,保利发展还披露,“自本次减持计划起始日至2023年11月10日,泰康人寿还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了其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取得的公司股份694.7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6%。
在上述减持计划完成后,泰康人寿对保利发展的持股比例降至6.31%。
与泰康人寿减持保利发展股份时间相当,平安保险也在近几月时间内清仓了碧桂园。上周,在传出平安“接盘”碧桂园消息后,中国平安(601318)火速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了市场传闻,并公布了其清仓碧桂园股份的消息。
在近期市场传出相关部门正对险资股权投资情况开展新一轮排查,了解保险公司股权投资业务整体情况背景下,险资减持地产股是否有这方面考虑不得而知,但一位保险业人士认为,“险资不看好地产股的因素更多。”
昔日资本“座上宾”
当前险资轮番减持地产股情形与早年险资纷纷投身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约始于十年前,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新政出台,放开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2010年银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对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做了相应限制,即需满足“上一会计年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且投资时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上一会计年度盈利,净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的要求。
随后2012年,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不再执行上一会计年度盈利的规定;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基本要求调整为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
限制放松后,险资拉开了投资房地产行业的序幕,各路险资通过联合开发商拿地,又或是战略入股地产项目、增持上市房企股权等方式,前赴后继涌入房地产市场,地产企业成险资的“座上宾”为常态。
这一趋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当年24家险资总共在A股买入了54只地产股(括二级市场交易和认购定向增发包)并跻身十大股东,合计69次。
也是在这一年,以中国平安、前海人寿为代表的险资更频频现身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土拍市场,下场拿地。
险资入股房企方面,平安于2015年以每股2.816港元的价格,斥资62.95亿港元战略入股碧桂园成为第二大股东;2016年,泰康人寿通过泰康资产以60亿元认购保利发展非公开发行股票7.33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6.18%,每股定价8.19元;2020年,泰康保险也透过子公司泰康人寿和泰康养老正式战略投资阳光城(000671),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险资何去何从?
昔日“稳定”的合作关系在2021年迅速降温。近几年,为适应房地产行业的调整,险资纷纷减持调整手中的地产股。
据不完全统计,仅就2021年减持高峰,平安人寿、中国人寿(601628)、大家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多家险资,就减持超14亿地产股,其中减持对象包括万科、保利发展、华侨城、阳光城等多家房企。
除已套现离场的外,部分险资或也深陷其中,以富德生命人寿为例,一度因为大手笔增持金地,而与金地上演股权之争,如今已是进退两难境地。
数据显示,富德生命人寿自2013年增持金地至今,已通过多个账户累计持有金地13.47亿股股份,占金地流通股比为29.83%,为金地第一大股东。伴随金地股价持续下跌,富德生命人寿持有的金地的市值也降至新低。伴随金地资金层面的压力,其将如何抉择去留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不过,在已减持套现离场的险资中,获得浮盈的险资仍是多数。
一位接近碧桂园方面人士透露,平安在碧桂园每股股价为16港元时候开始减持,至今年8月时持股已低于5%以下,而在持股低于5%以下进行减持时,不需要再进行披露,“从盈亏角度来说,平安投资碧桂园浮盈并不低。”
另外,就泰康人寿投资保利地产(600048)而言,其入股时每股定价约8.19元,若以其今年7至9月每股减持价约14元计算,除去股份分红等进账,其仍有不小浮盈。
如今险资在减持套现后,其又将何去何从?
据统计,今年险企9次举牌中,基建、环保、新能源等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部分行业成为其关注的重点。
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基建和新能源等领域是当前国家战略重点发展领域,政府鼓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险资选择在这些领域举牌可以更好地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险资投资的长期追求是保值增值,这些领域可能具有较高的潜在增长空间和稳定的现金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