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看好比亚迪财险:三大预期陷阱,何以避开?

2023-06-05 18:08:08 今日保 微信号 

  文|三藏

  前一段时间,市场中传的沸沸扬扬的关于比亚迪(002594)收购易安的方案,正式尘埃落地。

  随着银保监会《关于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变更股东的批复》和《关于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整后续事项的批复》两则批复的印发,比亚迪正式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同时核准批复“易安财险”正式更名为比亚迪财险,这一工商变更动作也已于2023年5月17日完成。

  加之6月1日,马斯克中国44小时之行,连见多位政府高官,新能源车再置顶舆论风潮。

  6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及,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新能源(600617)车加速疾行。

  伴随中国最大市值车企保险版图的拼接完成,对依车生态而存的车险,意味着什么?

  一个可对标“特斯拉保险”的中国版车险概念?

  或更大胆一些:因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头部地位的建立,中国车险不再是“学别人”,而是要“走出去”了,乃至有了超越“特斯拉保险”模式的可能。

  这或许即是比亚迪财险的成立被寄予的意义——创新与突破,也由此看到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创新突破上的决心和勇气。

  换言之,如果比亚迪财险与传统车险经营理念模式无甚差别,那么就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于是乎,我们看到业界对比亚迪财险究竟要怎么做的期待。甚至太多的舆论纷纷示好、看好比亚迪的车险前景,并将其视为是车险行业的“破冰之举”与“鲶鱼效应”。

  事实上,对于比亚迪财险的车险经营一事,预期越大,挑战压力也越大。

  当前市场并未有一家车企型险企,能够真正跳出车险强大的“马太效应”格局,更没有在“标准化”的车险产品模式下走出“差异化竞争”的创新之路。

  且在行业聚光灯的关注之下,在车险改革迈向“深水区”的期待下,一切市场中曾经适用的“潜规则”和“骚操作”,对比亚迪财险而言,或许都是不能去触碰的“底线”。

  那么,比亚迪财险做车险的担子,该怎么挑?反言之,这会不会是留给比亚迪财险的“预期陷阱”,甚至需要拿比亚迪车险人的职业生涯,去冒险?

  1

  -Insurance Today-

  “三步走”规划听起来很美

  但迈出第一步很难

  按照重整计划,比亚迪财险经营车险,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重整计划完毕后首年,完成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包括:

  ①向监管机构提交车险经营资质并获得审批;

  ②完成向监管机构进行新能源相关产品开发和报备;

  ③建设新能源车险相关系统,包括销售、承保、理赔、财务、精算等;

  ④建立与头部保险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二步,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一到两年内,推进比亚迪与公司的全面协同,进一步进行资源注入,主要工作目标包括:

  ①完成财险渠道和比亚迪销售网络对接和融合,充分发挥比亚迪的渠道优势;

  ②完成理赔和维修网络的对接和融合,充分发挥比亚迪在车损险上的维修成本优势;

  ③在比亚迪网络内部署一支专业的人伤理赔队伍,完备处理人伤案件理赔的专业能力。

  第三步,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三年到五年内,依托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数据优势,进一步优化精算定价模型,为车主提供更便利全面的车险服务,并为行业内其他新能源车险的经营提供借鉴。

  通过三步走规划可见,由于比亚迪财险目前并不具备车险经营资质,其车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与一般新设立的财险公司筹建期工作类似——集中在向监管汇报材料准备、精算定价模型建设、搭建车险相关系统、做好再保安排等。

  这项工作看起来容易,但不要忘了,开展这一动作的前提是:比亚迪财险要先行完成重整计划。

  如何才算是重整计划执行完毕?这是关键问题。

  比如在资金资源方面:

  比亚迪汽车工业要在重整执行期间向易安财险增加资本金30亿元,以满足广大新能源汽车车主的保险需求可能企及的承保车辆数及保费规模金额;

  并将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恢复至400%以上,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实际资本水平;

  未来5年的平均偿付能力水平可在200%以上。

  考虑到比亚迪财险运营初期保险业务收入将随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井喷式的增长趋势而飞速增长,该情况可能给偿付能力带来一定的压力。

  届时,比亚迪汽车工业还需采用再保险分保安排或持续注资等方式,令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持续保持在健康的区间。

  同时根据《重整投资协议》的受让条件,比亚迪还需提供5.4亿元资金,保证重整费用、共益债务、保单债权、普通债权等各类债务全额清偿、填补易安财险净资产缺口、使易安财险偿付能力满足监管要求。承诺保障易安财险全面履行重整计划等法律义务和相关合同义务,各类费用和债务按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全额现金偿付,如有不足,由重整投资者继续补足。

  在人力资源方面:比亚迪需对原易安财险现有职工进行全员现状承接。

  总之一句话,如何认定比亚迪财险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即钱要足,资金能到位,历史窟窿要填平。

  大概拥有资本实力、财大气粗的比亚迪,应没有十亿级资金持续投入方面的“纠结”吧?

  因为这不仅是比亚迪做车险的第一步,更将伴随比亚迪财险的重整发展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动作。毕竟比亚迪财险要想重分车险市场“蛋糕”,特别是还要承担起行业新能源车险创新的“责任”。

  不持续投钱,是万万不行的。

  2

  -Insurance Today-

  保险管理体系与上市公司管理体系

  之间的差异

  需要比亚迪财险的“双重适应”

  在重整计划里,有一点是需要比亚迪财险在经营管理上深度思考的。

  即在资金流动性管理方面,比亚迪汽车工业采用循环流动性计划工具管理资金短缺风险,保持融资在持续性和灵活性上的平衡。

  未来,比亚迪汽车工业将比亚迪财险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到比亚迪整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中。

  这句话的延伸含义,是比亚迪财险的经营管理,要同时适应两套管理体系,既要满足保险体系的管理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上市公司的管理要求。对于两套管理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比亚迪财险均要想办法去满足。

  显然,这一“适应期”,绝不会短。

  事实上,汽车产业有汽车产业的“野蛮生长”路径,保险产业有保险产业的“默认规则”。仅在合规与审计方面,就足够两种管理体系间持续“磨合”了。

  大概,这也是巴菲特所谓的“车企开展保险业务的难度并不亚于保险公司跨界做汽车”的逻辑之一吧。

  当然,这种不确定,还来自于内部财务体系与业务体系之间的认知差异。

  因为纵观行业内诸多保险牌照的投资与收购案例,往往都是由财务条线主导投资决策,但实务中的业务逻辑往往与财务投资决策假设并不相符。在实务执行层面,业务经营管理层的话语权也很低。

  故而许多公司往往需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转型与沉淀,才形成可以“相互将就”的新体系。成功者,寥寥无几。

  这一点,也是对比亚迪财险的“期待”与“考验”。

  事实上,比亚迪财险的董事长周亚琳,同时也是比亚迪集团的财务总监,曾任比亚迪集团总会计师,故而比亚迪财险的主导权,本质还在财务条线。

  那么能否给予业务经营管理条线充分的“授权”与“让步”,是比亚迪财险能否适应当下车险市场环境,同时又能规避合规审计风险的“命门”所在。

  更重要的是,从行业交流情况来看,目前比亚迪财险的管理干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比亚迪集团。而于保险行业人才的开价,基本低于保险同业的岗位薪资水平。

  按照三步走规划,在整个行业缺少专业人伤理赔队伍的现状下,比亚迪财险还要建立起人伤案件理赔的专业能力,那么留给经营管理层的难度,不言而喻。

  大概,比亚迪财险需要的“车险人”,是那些能够不计较个人利益,真正怀有远大梦想之人吧。

  3

  -Insurance Today-

  对标特斯拉车险?

  或许比亚迪压根就没考虑过

  特斯拉车险模式的核心逻辑究竟是什么?

  要搞清这一问题,并不能单纯从保险业内对于UBI车险的概念理解,而是要将车险置身汽车产业链条中判断其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再去分析这一模式。

  事实上,马斯克对于特斯拉车险的定位,是将之放在汽车产业链的头部顺位。

  因为特斯拉车险从表面看,是对具有良好驾驶行为的人予以更多的保费优惠。

  但深层次的逻辑,却是特斯拉在突出其“自动驾驶”功能,在自动驾驶功能的加持下,特斯拉车主的驾驶行为评分就会很好,也就能够换来车险保费上的“优惠”。

  所以特斯拉车险更多是特斯拉一种获客与分类手段,顺位排在销售之前,以吸引那些对自动驾驶看好并有需求的群体购买特斯拉。

  但回到比亚迪,车险能否成为比亚迪集团的第一发展核心版块?恐怕很难。

  比亚迪作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车企,销量并不需要“依赖”保险。

  同时,对“自动驾驶”技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向来不看好,他表示无人驾驶就是扯淡,这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被资本裹挟,只是没人愿意讲出来!

  所以,用特斯拉车险模式对标比亚迪车险,逻辑上不通。

  后记

  车险经营三问

  等待比亚迪“车险人”去解答

  最后,再来看下车险经营所不可回避的三个话题,也是对比亚迪财险的疑问:

  ①比亚迪财险做车险的主要目标客群是谁?是比亚迪自有品牌客户,还是市场型客户?即目标客户导向是什么?

  ②比亚迪财险做车险的经营诉求是什么?即如何看待规模与效益的之间关系?亏损容忍期有多久?

  ③比亚迪财险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什么?保费能不能降?投保模式能不能变?即服务与创新的方向在哪?

  其实这三点疑问,仍都是对比亚迪财险车险经营利润结果的“担心”。

  故而比亚迪财险既不具有复制特斯拉车险模式的底层逻辑,在车险利润预期上,自保模式并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抢市场业务同样也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做消费者让利必然也要释放车险利润空间。

  所以对于比亚迪财险做车险这件事的“预期”,恐怕还要理性看待。

  但不可否认的是,比亚迪财险留给市场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能否成功,本质还在于人。

  所以比亚迪财险的车险“考题”,就留给比亚迪的“车险人”去解答。

  只是希望业内别动不动再提“中国版特斯拉车险”这个概念,因为它真的不适合比亚迪财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晓波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