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人生的驿站,是每个人情感的归宿。万千家庭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与进步的重要体现。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与经济的“助推器”,近年来,银保监会着力引导保险业坚持回归保障,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行业人士看来,加强中国家庭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国民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风险保障水平,亦是推动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基石。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日趋严峻,中国家庭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家庭风险等方面的新问题、新痛点随之衍生,亟需未雨绸缪,寻求破解之道。『A智慧保』注意到,为填补中国家庭保险消费的研究空白,4月20日,《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2023)》(简称《白皮书》)在京发布,成为首份家庭保险消费指南。
据介绍,该研究项目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提供学术指导,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城人寿”)、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人口学专家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相关金融学专家共同完成。
“研究组向全社会首度提出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理论,希望帮助消费者全面地认知风险,并推动行业由单一客户向家庭客户服务转型。”长城人寿董事长白力在《白皮书》发布会上表示。
银保监会原副主席梁涛也表示,《白皮书》从家庭视角向民众普及风险和保障知识,体现了保险为民的服务宗旨,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惠及民众、惠及行业。

剖析当前中国家庭的风险变化与构成,需从中国家庭结构的演进脉络中寻找答案。《白皮书》提到,中国家庭结构正呈现出小型化、老年化、独居化的趋势。
具体而言,小型化和独居化的趋势表现为,在人口结构方面,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下降且降幅有扩大态势。数据显示,单个家庭人口从2000年的3.46人降至2020年的2.62人;同期,单人家庭规模从2827.34万户大幅增加至12549万户;家庭户规模构成来看,2000年至2020年间,一代户的比例从21.7%攀升至49.5%,二代户的比例则从59.32%下降至36.72%。
老年化趋势表现为,过去十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拥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数量,从2010年的1.23亿户增加到2020年的1.74亿户。《白皮书》预计,未来无论是老年人家庭户、独居老人户,还是空巢老夫妇家庭户,都会继续增加。
中国家庭结构变化趋势的背后,折射出未来在家庭保障方面,过往传统的家庭成员互帮互助的形式会进一步弱化,亟需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未雨绸缪、应对潜在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家庭,对商业养老、健康与护理等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加。

对于万千家庭来说,想要实现安稳、富足且健康的幸福生活,需要足够的财富储备作为依托,那么多年来,中国家庭财富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呢?
发布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教授针对中国家庭财富变迁情况作出详解。尹志超介绍说,基于2011-2021年十年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过去十年中国家庭财富实现了稳步增长,家庭财富均值从61.65万元增加至119.77万元,但自2017年以来增速有所放缓。
不过,从家庭资产负债方面看,过去十年,中国家庭的负债均值及负债率呈现出逐渐上升态势。对比来看,2011年和2021年,中国家庭负债均值分别为3.07万元和7.4万元,且近年家庭负债率基本维持在6%左右。在尹志超看来,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映射出车贷、房贷等负债将给居民财富积累带来较大压力。
针对与日俱增的财富储备,中国家庭在资产配置上会如何选择?《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上,房产占比整体偏高,但近年金融资产占比呈上升趋势,配置形式以储蓄为主。
不过,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即随着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居民保障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种类日趋丰富,特别是商业保险参与率逐年提升,由2011年的13.78%上升至2021年19.01%。

不可否认,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日益提升,近年中国家庭的风险保障意识正不断增强,但从保障的全面性和深入度来看,中国家庭是否真正做好系统化风险防范的准备?
据介绍,为全面深入洞察中国家庭风险保障现状,本次《白皮书》研究面向全国各地重点城市,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开展了微观市场调研。调研数据还分别展示了一般、中产、富裕三个财富维度下,处于单身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家庭的风险准备情况。
《白皮书》显示,在风险关注度方面,中国家庭普遍对疾病、意外伤残、死亡、养老、财富保值增值及财富安全六类风险的关注较高。但从保障力度上看,中国家庭实际在健康、医疗与养老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
调研显示,月收入1万元以上受访者的预期退休金水平,低于未来长期养老所需资金;近六成的受访家庭每年自费医疗的金额超过1万元,73.4%的家庭自费医疗比例在30%以上;60.7%的家庭认为抵御意外伤残/身故风险的心理安全金额为125.4万元。
从商业保险的购买主体上看,《白皮书》显示,目前保险产品的购买与配置行为主要以个人为主,实际不利于家庭全面认知风险和评估。但在此次调研中,75.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考虑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障计划。并且,在服务需求上,医疗、健康管理与养老服务成为最受期待的三大类家庭服务形式。
“大多数中国家庭现有风险管理模式仍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障不足,同时家庭财富中房产占比偏高、金融资产中储蓄占比偏高。这种模式未来会面临三大挑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在发布会上如是指出。
在朱俊生看来,上述三大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险面临着较大压力,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相对有限,且未来难有大幅提升;二是受房地产及税制改革等政策调整影响,未来房产增值空间下降,资产再配置需求将不断提升,以房养老等传统保障形态会受到冲击;三是国民储蓄当前均以短期为主,无法满足长期养老的储备需求。
诚如朱俊生所言,长寿时代来临下,中国家庭仅依赖基本医疗与养老保障,或以房养老等传统保障形式面临着一定挑战。这亦预示着,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商业保险与服务有可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市场需求与痛点,往往是行业作出创新变革的助推器。面对中国家庭现有的风险管理现状与保障缺口,《白皮书》研究团队创新提出了构建新型中国家庭风险保障理论体系。
据了解,该体系主要基于家庭生命周期下的家庭责任、风险与需求,充分运用保险的保障、保值和法律属性,依托“保险+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全方位、动态化实现健康、养老与财富等风险管理目标。
针对新型中国家庭风险保障理论体系,长城人寿总经理王玉改在发布会现场介绍称,首先,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财富水平是影响家庭风险保障最关键的两大因素,被称为一级风险因子。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单身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与夕阳期;家庭财富水平划分为一般、中产、富裕、高净值四个维度。随着家庭财富水平的变化,家庭风险保障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也会相应改变。
其次,中国家庭主要面临着死亡、疾病、意外伤残、养老、财富增值保值、财富安全六大风险,被称为二级风险因子。其中,死亡、意外和疾病风险可归类为基本风险。

“处在不同生命周期与不同财富水平下的家庭,所关注的风险侧重点与优先级其实会有所不同,譬如一般、中产和富裕家庭普遍会优先关注基本风险,高净值家庭则更关注财富安全风险;夕阳期家庭更为关注养老服务。”基于上述风险因子,王玉改指出。
由此,依托影响家庭风险的一级因子和二级因子,长城人寿创新搭建了中国家庭保险配置模型,以期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财富水平的家庭梳理其需要应对的主要风险类别与风险保障的优先级。
那么,险企该如何科学、专业地分析居民家庭风险保障情况?据介绍,《白皮书》特别针对家庭面临的基本风险和养老风险,提供了明确的保障缺口测算方式,并提出相应的保险配置策略参考。如针对基本风险,以杠杆类账户弥补保障缺口;针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风险,以保值类账户应对经济变化不确定性;针对财富安全风险,则可利用法律属性进行税务筹划、资产保全、债务隔离、资产传承,保护家庭财富安全。
另需关注的是,为充分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长城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陈卓还就《白皮书》提出的将虚拟保险支付与实体医养服务结合的理论,结合长城人寿的业务实践,分享了主体机构的落地规划与举措,以求更好为中国家庭提供高品质的综合康养解决方案。
站在行业视角看此次《白皮书》发布的意义,于客户而言,这不仅填补了中国家庭保险消费的研究空白,唤醒了客户以家庭为单位的风险保障认知;于行业主体而言,亦是深度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从供给端作出创新变革的有效路径。
如在家庭保险保障圆桌论坛环节上,参与嘉宾们就普遍认为,当前行业大多关注个人客户的保险产品与服务需求,客户家庭综合保障整体呈现碎片化、分散式的特征,保单管理也较为复杂,难以全面反映家庭保障情况。这种传统的寿险作业模式对于大量消费者来说,难以有效满足其以家庭为单位的风险保障诉求。
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副主任刘昇也表示,从家庭视角认知风险,并结合生命周期和财富水平评估需求,精细化地提供解决方案,真正体现了保险的温度感。保险行业未来要做好家庭保障服务。


一周回顾
#
直面惠民保“灵魂考问”!直击“死亡螺旋”,如何对症开方?
#
汇丰股东会倒计时!平安隔空喊话,首提战略重组!价值点在哪?
#
农险持续扩张,保费大增42%!补贴扶持下,可持续道路如何走?
#
透视五大上市险企:2022投资拖累盈利,2023“翻盘”机会多大?
#
中国保险营销30年?过菊香:责任重于泰山,过程决定结果!
#
玖亓周评 | 密集换帅背后:中小险企不再是香饽饽?
#
大地保险春招“总分”联动!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岗位火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晓波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