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看AI,保险科技能否重燃战火?

2023-03-21 17:57:06 今日保 微信号 

文字整理:国炜

第18期“燕梳夜谭”探讨了《ChatGPT+保险,是赋能的升级or颠覆的开始》,本期将从历史的长度、产业的宽度来讨论科技对于保险的意义和价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在保险业体现在哪里?又如何实现它的价值?

《今日保》特别邀请到两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嘉宾共同探讨这个话题。他们是:

众安保险CTO、众安科技CEO 康德胜先生

境成资本管理合伙人、中保科技创新董事长 陈永忠先生

主持人:今日保研究院院长、《今日保》联合创始人 林瑶珉先生

康总是金融科技保险专家,在科技重塑金融保险价值链方面具备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陈总长期在资本领域闯荡,在保险科技领域经历了从创业者到个人投资者,再到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转换。他们两位对科技之于保险,一定有深刻的洞察。

林瑶珉:本期话题主要围绕“科技、保险和价值”这三个核心词展开,第一部分主要从“互联网+保险”对行业和社会产生的价值来讨论。互联网浪潮兴起已有二十多年,但其与保险的结合仅有十年左右,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我们该如何评价十年来互联网对保险业的影响,先请康总结合众安对科技和保险的实践,展开分享。

康德胜: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分为四次浪潮,而有人把ChatGPT看做第五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1995年左右互联网得到普及,有些企业开始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产品。第二次浪潮是2000年左右门户网站产生,越来越多的内容在网上出现,也产生了一些电商的雏形。这一阶段互联网对老百姓(603883)的影响在日趋增加,配合门户网站,电商领域也取得了突破,但对保险和其他行业影响都不大。第三次浪潮是2010年左右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出现,“互联网+”对保险及很多行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当时,大家使用服务的交互模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东西转到线上,众安伴随着“互联网+”应运而生,从2013年11月开业到今年,正好走入第10个年头。众安刚起步时,在售卖传统保险产品时并不占优势。后来,众安找到了一些创新点。科技和保险关系的本质,要看它在保险各价值链条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林瑶珉:您说的价值链条是指保险经营的全流程各环节吗?

康德胜:对,要看从产品设计、到营销、到核保核赔、再到客户服务,科技能在这些大环节中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以众安为例,刚成立时,在产品设计方面承接了淘宝的退货运费险。这种产品需要深度嵌入到场景里,对技术基础有很高的要求,是互联网电商派生的产物。在第三次浪潮里,众安围绕互联网电商场景找到了保险的用武之地,由此产生了退货运费险。

传统保司一年可能没有太多的保单,对众安来说,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是有大量几分钱、几毛钱的碎片化保单要处理,倒逼众安设计了第一套“无界山”核心系统。因此,第三次浪潮不仅帮助保险业创造了一些新产品,也大量传播了这些产品和概念。

林瑶珉:互联网技术对保险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一些新产品,这些产品在过往没有互联网技术时是无法开发和上市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呢?

康德胜:第二个价值链条节点是营销。凡是在互联网上能快速传播的东西,一定具备两个核心特点,一是要足够简单、容易理解,二是要足够便宜。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众安在2015年推出的百万医疗产品就属于这个范畴,它足够简单,成本低,迅速成为了“网红”产品。

林瑶珉:众安的很多创新产品,如退货运费险、百万医疗和非常有名的步步保、惠民保等都是由技术作为支撑。在众安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扮演了什么角色?

康德胜:百万医疗产品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但最开始销售时,借助了互联网裂变式的营销方法,正因为有了互联网、移动计算和社交网络,才能快速传播。这都是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带来的成果。

有人认为第四次浪潮是信息流投放,也和价值链条里的营销环节有关。我们找到了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获客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技术非常复杂。短视频平台的广告投放是竞价体系,成本较高,也许一个用户看了广告后,最终转化率只有千分之一。用户是否看过这个广告、看过几次、在广告里停留了多长时间……根据这些用户行为数据,我们的模型会计算出运营策略,比如是否要给这个人再投放一次广告。这个过程中,AI模型学习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个价值链条节点是核保核赔。众安很多保险非常碎片化和场景化,无法像传统产品一样通过人或一些简单规则来判断,这当中技术起到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的作用。比如百万医疗产品,如果能和医疗数据对接,就能快速发现核保核赔的材料是否合理;对于一些无法与医疗数据对接的,还需要上传纸质发票,利用OCR技术进行判断,并用算法使其不断优化。

最后一个链条节点客户服务,则与ChatGPT相关。ChatGPT技术的出现,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和客户交互。我们用一个完整的知识库,不断训练智能客服平台,同时设计了一套情感模型来判断客户可能对什么产品感兴趣,怎样更好地和他沟通。整个体系背后,是庞大的大数据客户画像,从客户交易行为、基本属性等各方面来理解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

林瑶珉:接下来想请教陈总,请您从资本的角度出发,为我们素描一下互联网与保险结合的十年历史。

陈永忠:一个结论:这十多年里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和保险的融合,总体上积极正面要大于消极负面,而且给行业带来的变化非常深刻。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第一个方面,互联网技术使保险的业务渠道变得更宽;第二个方面,互联网使老百姓对保险的认知大幅提高,远远超出了前二十年、三十年;第三个方面,新技术应用推动了保险行业的提质增效;第四方面,风险管控的手段和方法有所增加;第五方面,产品更加丰富,消费者的获得感更强了。当然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乱象更多了、从业人员更加复杂了,部分不符合保险基本原理的产品给行业带来了一些伤害,新业务模型也会带来一些系统性风险。

从投资人的角度回顾过去,第三方的保险科技公司大量出现大约在2014年左右,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个保险科技行业最高峰时,第三方的科技公司约有3000家左右,但现在只剩下不到500家,大量公司消失、被并购。

我用三个词来总结十多年来保险科技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颠覆、突破、赋能”,三个词分别对应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互联网+保险”刚产生时,很多人提出互联网会颠覆这个行业,觉得行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其背后有诸多深刻的原因,有市场的、监管的、保险规律的因素,以及科技应用本身产生的一些问题,但更多是保险科技创业者自身的原因。

第二个阶段大约在2016-2018年左右,很多科技公司发现实际上不可能颠覆这个行业,转而寻求突破。如今还留在市场上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和第三方平台,也确实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行业突破。

第三阶段是2018之后到今天(包括疫情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保险科技开始真正的赋能保险行业,为行业的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新技术的发明、科技的创新与变革还会进入下一阶段,迎来“突破”阶段,再经过一定时间,可能会出现“有限的颠覆”阶段。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带来“有限的”突破和颠覆,所以它可能是个创新循环的过程。

林瑶珉:这也是我们下半场想要聊的部分。接下来继续请教康总,颠覆、突破和赋能,在众安的十年历程中,哪几个词比较适用?您对于行业中技术和保险的结合是怎么看的?

康德胜:我们谈不上颠覆,但突破和赋能是有的。在突破方面,众安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挖掘过很多场景。比如碎屏险,最开始存在亏损情况,后来借助于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能更准确识别远程理赔的风险,帮助产品成功。在赋能方面,2016年成立了众安科技,希望向整个行业开放我们所积累的科技能力。众安科技至今已服务了国内超一百家保险公司和经代公司。

技术圈喜欢看Gartner的Hype技术曲线图,显示了一种技术从开始的不为人所知,到慢慢被很多人使用,过了高峰后再快速回落,再到逐渐恢复平稳。国内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也一样,凡是某个领域有新机会,很快就会复制出现大量科技公司,但这些公司最终还是要遵循基本经济规律,部分公司在面临很大经济压力的前提下,会设计一些博眼球的产品。

金融科技市场容量有限,因为科技的力量代表着其具备快速复制能力。如果一种科技做得足够好,理论上可以无限复制,但市场容纳不了几千家公司,因此最终能沉淀下来的公司,一定在某个领域具备自身独特优势,有别人无法轻易进入的壁垒。

众安十年来在客户运营体系、数据体系、技术体系方面建立了一些壁垒,我们非常愿意和行业一起分享,把市场做大。

林瑶珉:众安还是有护城河的,因此敢于输出一些技术。

康德胜:竞争对手能促进我们更快向前走,这就是众安为什么同时聚焦保险和科技的主要原因。

林瑶珉:众安确实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回到刚才陈总提到的问题,称得上保险科技的公司从三千家一直掉到现在约三五百家,我对这个数字很感兴趣。创业本身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否这也代表着资本对保险科技的热衷在退潮?

陈永忠:在之前多年的实践中,保险科技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更多是在非核心层面。现在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基本不会看保险科技在保险行业应用的模式创新、流量变现、平台整合的一类公司,更多是关注拥有真正硬核科技的公司。比如某个新的技术在保险某个业务流程中的应用,或许能简化流程,提升销售、内部管理和服务,但整个投资圈更看重能推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硬科技应用。

林瑶珉:陈总这一段话非常“值钱”。如果科技和保险再产生连接,最好是能够到保险的“硬核”。如果从“保险姓保”的角度来看,核心还是在于保险的风险管理能力。还想请二位分享一下,互联网保险的兴起和发展,对消费者教育是利大于弊吗?

康德胜:以我自身为例,进入行业前风险意识较弱,但进入行业后发现,保险产品能够缓和很多不确定性风险,大幅提升生活质量。且从数据来看,互联网使保险深度有所提升,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影响。

陈永忠:我也认为肯定是正面的影响。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看,不仅是保险行业和保险从业者教育了消费者,反过来消费者也在教育从业人员。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信用结构,所以他们也在教育保险从业人员。

林瑶珉:不错。前十年,科技给保险行业带来很多便利,也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很好的消费体验,但行业的一些短期行为也造成了民众对保险的错误解读。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把握好,可能技术并没有真正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保险服务。谢谢两位,刚才我们回溯了互联网与保险结合的十年历史,为下一步ChatGPT或AIGC等新科技元素的到来做一些铺垫。

林瑶珉:我的感觉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可能会直接冲击保险经营的底层逻辑。二位认为这个新时代会对保险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康德胜:在技术上看任何事物,都要先看其本质。ChatGPT的本质是把大量文本当做一个巨大的字符串,输入一个黑盒子里,它给你一个结果。本质是用海量输入替代输出,经过不断训练,最后做出一个1750多亿参数的黑盒子,是一种算法。对于已经整理好的知识,这种算法有一些优势,但智能化并不明显。对于ChatGPT能否颠覆保险行业,我处于观望状态。

林瑶珉:您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或AIGC怎么看?

康德胜AIGC目前对于保险行业产品设计阶段的帮助还看不出来,但能使营销更加精准,在核保核赔和客服领域也有很多应用,目前还谈不上颠覆。AIGC目前生产的内容在精确度方面仍存在问题,无法得到客户的百分之百信任,很多复杂的产品还是适合在线下销售。我认为ChatGPT当前智能水平还有限,但未来可期。且AIGC可以生成大量保险知识相关的内容,对保险产品推广很有帮助。

陈永忠:保险业从周期角度来讲是弱周期行业,但据我们观察,近五年来无论外部、内部还是市场,都波动得越来越厉害,甚至有一些强波动。如果撇开其他因素仅从科技的角度看,科技就是对冲行业波动、击穿行业矛盾关系的关键。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不限于保险行业的应用)可能会重构保险的底层逻辑。

比如,人工智能将会带来生产关系的重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组织关系及其他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保险行业“经营风险”无非是经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之间关系的风险。既然人工智能将会或正在重构这些关系,在保险行业经营管理这些关系之间的风险时候,也将会重构保险的底层逻辑,甚至是一些颠覆,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未来在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场景和颠覆性的业务产品。在财险领域,我国的车险占比约为55%,而美国只有32%-39%。智能车暂时无法解决法律伦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将来一定能突破,车险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健康险和寿险也一样,比如基因技术、医疗技术的突破、创新药品的发展,已经能把人大约活多少岁、可能得什么病、用什么技术来治疗都解构出来。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可能会给保险行业的底层逻辑带来重构,这种重构主要因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给全社会信用结构带来变化,另一个是风险结构发生变化。从投资人的角度,会更加关注保险科技在风险能力管理方面的应用,比如一些涉及基因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创业公司与健康险和寿险的结合,而在财险领域则是遥感技术、5G、激光雷达、物联网等。

林瑶珉:我特别赞同您的观点,既然科技是生产力,它一定会改变和影响生产关系。3月18日,《今日保》将举办一场新能车险主题的沙龙。目前行业中虽有关于新能源车的标准条款,但并没有意识到底层风险逻辑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行业无法抓住这种变化来重构车险的经营逻辑,可能无论怎么改革都无法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也有愧于行业对社会的责任。保险的核心仍是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在认知基础上的风险管理。

接下来想请教康总,国务院刚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众安是保险行业科技方面的领头羊,您怎么看新政?

康德胜:新政策里有两点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第一,更加规范了行业数据。AI的本质是数据,高质量数据能让AI产生的结果更加精准、更加有可用性。如果能汇总更多行业数据,使保险产品精准度、适配度变得更高,那么无论是AI的效率还是整个保险流程的效率,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第二,国家大力鼓励自主研发基础软件。国际形势所迫,中国这些年信息技术发展得很好,但很多基础软件硬件都存在不足。众安科技不仅给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系统,也在研发一些行业普适性系统赋能行业。未来随着国家鼓励基础软件研发,会有非常多的适用场景,科技企业会迎来利好。

陈永忠:《数字中国建设总体布局规划》这个文件非常重要,会给保险行业带来比较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主体公司会有很大变化。顶层设计层面会给主体公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提出一些要求。在这个总体规划下,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速度一定会加快。第二,保险公司将会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要角色。

林瑶珉:刚才直播间有观众提问,保险和科技的结合什么时候能真正结果,在规模性的保费上有所体现,成为行业的支柱?二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康德胜: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互联网保险在保险行业的占比确实不高,但增长速度要快于传统保险公司线下的非互联网保险。目前人身险、寿险在互联网上售卖的较少,还是车险占大头。车险产品足够标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切换到网上没有任何壁垒。如果车险能完全转到线上,不再通过中介、代理人售卖,可能会成为互联网保险的支柱。

陈永忠: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想用某种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科技与保险的结合非常难。如果放到更大的背景里看待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金融就是科技的另外一种生态,其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所有环节。

林瑶珉:趋势比状态更重要,我们应该看到保险行业在科技驱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如果仅仅纠结于某一个时点上的状态,是比较狭隘的。回溯保险发展六百多年历程中,每一次革命都是对风险认知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这些过程都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二位最后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康德胜:我一直坚信科技对于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要。对于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国家监管层引导的方向,在众安自身经营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提几个建议:

第一,用户运营非常重要。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是用户运营,本质是把客户通过业务运营留在平台,发掘客户更多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把公司价值做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也意识到了要“以客户为中心”。

第二,数据要素非常重要。无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如何,在业务场景里要经过授权,合法合规地把数据沉淀下来,包括用户行为数据等都非常有价值。

第三,做好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成本很高,要做好也很难,建议保险公司做好规划、找好合作伙伴,最终少走弯路,以最低成本达到数字化建设的目标。

陈永忠:我表达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尊重保险规律、回归保险本质、关注科技伦理”。第二层意思代表个人,我坚定看好新科技、新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也坚定看好保险科技的创业公司。我们还会继续关注和布局保险科技这个赛道和保险科技的创新公司。第三层意思是共勉——拥抱“新”变化、拥抱“新”科技。

林瑶珉:科技这一生产力在与保险行业的融合中结出了硕果,表现在推动行业整体发展、提升行业经营效率、提高行业的承保风险能力,使保险保障能够覆盖更多消费者。同时,用户体验也越来越好,如互联网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平台等很多新主体的出现,让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二位嘉宾在交流中也提醒行业,要尊重发展规律,树立长期经营的思维。相信科技新时代到来给保险行业带来的变革,会比互联网更巨大、更深刻。最终,无论保险向善还是科技向善,其核心都是从业者,每一位从业者都向善,才是最根本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吴静草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