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22⑩财产险翻盘:出险少赚得多!“车与非车”都稳了?

2023-01-09 18:19:56 A智慧保 微信号 

2022年已然收官,但回望过去一年保险业的发展路径,仍有很多值得纪念与总结之处,其中就包括终于等来复苏翻盘时刻的财产险。

说起2022年的财产险市场,相较人身险市场仍处于艰难磨底阶段,前者率先在负债端实现企稳回暖,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10月,财产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69%。

除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外,受2022年疫情导致车辆出行减少、车险出险率下降,加之车险综改冲击弱化等因素影响,亦助推财产险综合成本率得到改善。

从非车险业务的发展情况看,2022年家财险、责任险、农险、健康险等多个非车险种保费收入表现不俗,这也折射出财产险市场的业务结构在不断优化。

当然,长期而言,财产险市场也并非一片坦途,车险业务方面,随着2023年交通出行的恢复,车险赔付率或面临走高的挑战。此外,在2022年监管叫停“药转保”业务等更为严格的规范下,行业主体该如何在合规的基础上谋创新,仍是一道难题。再有,在财产险市场强者恒强的格局之下,中小财险公司如何保住生存饭碗,实现逆势突围,更有待观察。

2022年财险业经营状况的持续改善,成为保险市场上难得的一抹亮色。

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0月,财险业原保费收入为1.06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9632亿元,同比增长9.69%;此外,2022年前10月,财产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9.94%。

透过近10个点的保费收入增速,不难感受到,当前财险业已逐渐走出低谷,步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而剖析财险业回暖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与过去一年来车险业务的企稳复苏息息相关。

数据显示,2022年前10月,财产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取得原保费收入6645亿元,同比增长6.24%。对比2021年同期,彼时财产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增速为-8.38%。显然,相较前两年车险市场持续受到车险综改的冲击,2022年这一因素的影响正逐步削减。

当然,除车险综改影响减弱外,车险保费收入的稳健提升还与2022年政府陆续出台购置税减半、购车补贴等优惠政策,刺激新车销量增长不无关系。

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680万辆,同比增长2%,其中乘用车销量达2350万辆,同比增9.4%。招商证券(600999)发布的相关研报也显示,2022年车险保费变化与新车销量相关性较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的车险业务不仅为行业保费收入作出贡献,受上半年疫情反复导致车辆出行减少影响,车险市场的赔付率也显著降低,进而推动了行业综合成本率逐步改善,承保利润实现提升。

联合资信在发布的《2022年保险行业分析及2023年展望》报告中也指出,在新车销量大幅提升、车险综改影响持续弱化,以及财险公司投资收益负面影响弱于人身险公司的背景下,2022年前三季度财产险公司盈利水平显著好于上一年同期。根据已披露的2022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84家财产险公司共实现净利润518.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4亿元,增幅近22%。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财险市场的整体向好,一线从业者也明显感受到日子好过起来。有大型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就直言:“受益于车险赔付率下降且保费收入大幅增长,2022年取得的利润颇为可观。”的确,车险回暖,感受明显的多为大中公司,小公司在车险经营方面仍压力较大。

2022年车险业务复苏的同时,非车险业务的表现亦可圈可点。一组数据即可直观体现,『A智慧保』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2022年前10月,财产险公司的非车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5887亿元,同比增长14.44%。

从细分险种来看,农险、责任险与健康险依然是拉动保险公司非车险业务保费增长的主力,2022年前10月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1119亿元、990亿元和14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13.17%和18.43%。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家财险这一小众险种实现较大突破,前10月实现原保费收入128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85亿元,同比大增50.59%。特别是2022年8月单月,家财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达106.55%。

对于2022年家财险保费收入显著增长的原因,有行业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源于家财险过往体量较小、保费规模基数较低,险企稍一发力、投入精力就能看到一定成果;另一方面也与行业主体加快推动家财险线上销售,同时部分地方政府支持普惠性家财险发展不无关系。

近日,瑞士再保险中国原总裁兼瑞再北分原总经理陈东辉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也指出,2022年部分保险公司试水家财险取得了初步突破。2023年,预计险企将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有可能成为家财险的破局之年。

从非车险承保经营效益上看,有专业人士预测,2022年非车险业务有望实现“量质双升”。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就指出,在经历了2021年的较大幅度亏损后,2022年以来,各家财险公司均开始加强对非车险业务的承保和理赔管控;同时,2022年的大灾发生频率与冲击影响程度均好于2021年,因此预计非车险的整体综合成本率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展望2023年的非车险市场,多家研究机构也预测在政策扶持加大和险企日益重视的双重影响下,非车险业务仍具看点。如联合资信就在上述报告中指出,随着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非车险业务或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推动财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尽管2022年财险业的经营情况显著回暖,但从行业监管层面看,严监管的趋势依然延续,这一点从财险公司居高不下的处罚金额上即可看出。

据相关媒体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业累计罚单金额近2.72亿元,其中财险公司罚单金额近1.53亿元,占比为56.32%,显著高于寿险公司29.33%的罚单金额占比。

联合资信的研报也指出,2022年以来,监管进一步加大了对行业不当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财险公司接受的罚单数量以及受罚金额均超过人身险公司;按照受罚总额排序,财险公司受罚原因主要有编制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及资料;未严格按照执行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虚列费用;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等。

如果说上述违规行为算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那么2022年部分财险公司的“特药险”伪创新业务惨遭叫停,更折射出监管对乱象整顿不留死角的态度。

2022年8月,银保监会财险部下发了《关于部分财险公司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指出在对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开展日常监管及非现场监测过程中,发现部分财险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急速增长,且基本集中于同一类业务模式。

事实上,《通报》中所指的业务模式实际上就是“药转保”,即部分财险公司与一些创新药企、TPA公司等利用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的后期药品治疗费用。该类业务的保费收入通常与药品价格极为相近,从收取保费到支付赔款间隔期间较短,且财险公司实际并未参与掌握核心风控环节,业务持续亏损。对此,监管明确要求各财险公司排查相关业务,并要求不得开展类似的、不符合保险原理、失去保险或然性的短期健康险业务。

熟悉行业发展的人都知道,“药转保”实际上是异化了保险业务,将保险沦为卖药的支付“通道”,在此过程中,相关财险公司并未按照保险的射幸原理和大数法则开展业务,因此尽管看似揽取了一定的保费收入,但这些都是虚假的流水数字,且极易发生亏损,可谓“赔本赚吆喝”。

透过现象看本质,财险业之所以会出现“药转保”这样的伪创新业务,实际上与部分行业主体难以扭转粗放式发展路径,单纯追求保费规模、不顾业务质量有关。同时也折射出在互联网健康险业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不少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正面临增长瓶颈。

并且,从另一维度看,“药转保”业务的出现实际上也反映出行业竞争格局愈发固化,中小财险公司生存空间日益收窄。可以想象,在强者恒强、竞争激烈的发展局面下很多险企的业务团队或为达业绩考核,迫不得已走上了靠“药转保”催生虚假保费规模的路子。

事实上,从行业经营数据上也可看出,2022年财险业的“好日子”大多属于第一梯队险企,多数中小公司仍处在亏损状况,或在生存线上挣扎。

联合资信报告显示,已披露2022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84家财险公司中,25家出现亏损,合计亏损21.98亿元。此外,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前三季度合计净利润达437.24亿元,同比增长60.76%,占到行业净利润的84.25%,不难想象中小财险公司盈利压力加剧。

因此,展望2023年的财险市场,对于很多经营主体来说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行业整体经营环境逐步向好,预计财险业小阳春仍会持续,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险企也同样有着加快谋求转型,调整业务结构,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压力。

长按关注,精彩呈现

长按关注,随时沟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谢

Azhihuibao@163.com

一周回顾

周评|“裸奔”20年迎新规!养老保险公司,聚焦养老主业难不难?

燕赵财险“总支”联动,新年多部门招兵买马!涉及这些核心管理岗!

中国人寿财险“财宝节”再度来袭:多倍护航“兔必安心”!

车险综改续写:定价自由度加大,增值服务在规范!哪些需注意?

浙商财险谋转型:“将帅”就位!找准交通赛道,加速向股东靠拢?

偿二代(Ⅱ)下,4险企数据不实被通报!哪些问题成“典型”?

险企布局养老社区,遇八大门槛四大禁区!第二曲线难续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