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纲: 打通二、三支柱,将员工离职时二支柱的个人部分划入第三支柱

2022-12-23 18:20:02 和讯保险  吴静草

  2022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光大银行(601818)深圳分行副行长宋纲在论坛上表示,当前的企业年金账户没有形成统一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设立规范,早期设立了较多的个性化账户,这也是为什么账户管理人叫苦不迭的重要原因。那么企业年金基金的个人账户数据没有对资质账户管理人机构的政府层面提供强制的备份,就像我说的所有企业年金现在目前都是由市场化的机构运作,假设机构的系统出问题或者数据丢失,那是非常恐惧的一件事。大家至少国家层面上没有给提供相应的机制,日本在政府还丢过养老金数据,何况我们机构而言呢。所以就会有账户管理人可能的失职风险。

  谈及对第三支柱养老金个人账户建议,他指出,现在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体系,账户转换上是国家统一制定标准,员工离职会导致原企业年金的缴费从原单位免责角度,有可能对其离职员工进行保留账户,不投资或者保守投资,就造成这些员工年金资产,企业年金资产没有转出时,没有获得企业原单位的投资收益。其实可以参考会计准则的一些模式,把二、三支柱打通,我们3个月前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员工企业层面的离职时,第二支柱的个人缴费以及企业归属个人的部分可以划入第三支柱。当然,税收等等一系列的需要配套。

宋纲: 打通二、三支柱,将员工离职时二支柱的个人部分划入第三支柱

  以下为宋纲发言实录:

  谢谢徐总。尊敬的郑老师、各位同仁、媒体朋友、各机构朋友:

  我今天是相对比较窄的视角,因为从业的原因,我2002年进入光大银行的托管部,大概2004年开始接触养老金业务,2006年比较正式地才开展全市场化的服务,作为账户养老金不得不说企业年金账户是国内真正意义的由市场化运作而且非常规范的账户管理模式,基本养老的形式还是有特殊的安排,只有企业年金在特定的历史环节上承担了这样重要的职责。今天花点时间给各位汇报一下这个历程,同时把我的一些建议和观点也共享一下。

  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的建立过程分了大概四个阶段:1991年基本养老转向由国家层面上完全地统一制,变成企业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这才开始有。其实那时候已经有补充养老的概念,只是各种各样的形式,并没有把它完全地约束下来。同时这种账户很多是台账形式。那么到了试点时期,关键是有些政策性支持了,这时候大量的央企建立了初期的补充养老,这个时期将近经历了10年时间。而真正的确立就是企业年金的两个办法,20号文、23号文出台以后,2013年-2014年。在税优业界的大家一致呼吁一下,2013年最终确立了现在的国内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模式,就是按照新的税优方式来实现的。

  个人账户基本结构发展过程就分成了四个阶段:固定账户阶段就是那时候2004年、2005年明确了,尤其2005年各家首批,大概10家账户管理人际沟,8家账户管理人际沟根据各自了解的情况赶快开发系统,这是6个固定账户,个人税前、税优、税后,企业税前、税后等等。再有自定义账户阶段,这时候麻烦在哪呢?很多从央企等等各历史成因上有个性化的需求,包括一些大的央企做了一些中人账户的缴费安排,比较特殊变成一大堆资金账户的结果。税优阶段是2013年103号文之后,这个时候非常明确地把税优确定下来。而这个税优确定下来,大家和理解歧异又不太一致,所以大家又讨论了很长时间,各地方,尤其是缴税阶段如何缴税,大家又争议了一段时间,然后最早是深圳还有几个重要的省市发文才把这个慢慢确定下来。最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可以互转的阶段,因为职业年金从2014年10月31日确立以来,加上从2018年、2019年、2020年,直至拉萨最后一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化,职业年金整个完全强制全部建立了。这时候企业年金就会出现企业人员和政府公务人员互转的问题。

  (图 见PPT)这个图的确是历史成因搞得太复杂,所以给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结构图,这样一张图是我这次合作作者用友金融伙伴们提供的,他也是在主流市场上提供最多的账户管理人系统。我直接拍脑袋讲,各机构可以讲清楚这张图的不过两三个人,说多点全行业也就50个人能把这些结构前后讲清楚,的确搞得比较复杂。职业年金账户简单一些,因为职业年金账户现在由各地社保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账户中心,在社保中心下设立的机构。企业年金完全由市场18家专业的账户管理人机构提供这样的服务。

  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数量增长情况非常有意思,2001年1.75万个,到2021年末已经达到11.75万个,企业数,20年间增长了6.7倍。职工从655万人到现在将近3000万人。其中2014年-2017年后面简单说为什么比较平缓。积累的基金首次突破千亿花了整整8年时间,大家知道现在职业年金虽然缴费各种原因已经开始到了一个小的瓶颈期,因为职业年金是2014年的积累,可能各机构很快要过到2万亿,但是一开始大家今年年初大概有1.4万亿了,真正市场化运作不足两年时间。而企业年金破千亿8年时间。2007年企业年金积累1519亿,首次突破万亿的时候,耗时17年,真的很久。2016年企业年金达到11075亿,第二次突破万亿就快了,在2020年,用了大概5年时间,现在2.2万亿,最新的数字已经破3万亿,因为最近我们还没有统计到今年年底的数字。

  (图 见PPT)企业年金的七叶树和职工数的变化过程,很有意思的这几年。为什么平了呢?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所在,当时我们没有像这次第三支柱国家级的专业的数据的中心,机构那个时候还没有把“卷”字说得那么强烈,大家也是为了卷,大家互相竞争我在这个行业中提供的服务数量,难免会把一些非企业年金的账户记录也计入在了极夜年金账户系统中,有些是企业企业养老计划、其他的福利计划也充做了企业年金账户数报给人社部,人社部没有太好的技术手段来获取数据的真实性,那么也就接受了这个数据了,接受的结果发现会有很大的问题。那么又不能把这个数往回捋,那就以时间换空间,大概花了这么长时间,把错误的数字全部替代掉。所以大家看到了企业年金企业数和个人数的增长,企业数还好看一点,个人数的增长在整个历史数据上这3年是停滞的。

  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的启示我做几点建议:

  一是当前的企业年金账户没有形成统一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设立规范,早期设立了较多的个性化账户,这也是为什么账户管理人叫苦不迭的重要原因。那么企业年金基金的个人账户数据没有对资质账户管理人机构的政府层面提供强制的备份,就像我说的所有企业年金现在目前都是由市场化的机构运作,假设机构的系统出问题或者数据丢失,那是非常恐惧的一件事。大家至少国家层面上没有给提供相应的机制,日本在政府还丢过养老金数据,何况我们机构而言呢。所以就会有账户管理人可能的失职风险。

  第二部分对第三支柱养老金个人账户提几个建议,这篇东西是我们几个人大概9月初完稿的,当时没有知道今年年底第三支柱很明确已经确立可以缴费了,现在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体系,账户转换上是国家统一制定标准,员工离职会导致原企业年金的缴费从原单位免责角度,有可能对其离职员工进行保留账户,不投资或者保守投资,就造成这些员工年金资产,企业年金资产没有转出时,没有获得企业原单位的投资收益。其实就可以参考会计准则的一些模式,把二、三支柱打通,我们3个月前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员工企业层面的离职时,第二支柱的个人缴费以及企业归属个人的部分可以划入第三支柱。当然,税收等等一系列的需要配套。

  建议完了之后回顾一下,因为从业的原因,全过程对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了解多一些,尤其光大银行也是首批银行中获得双资格的银行,当时只有工行、北京工行光大、上海交大、深圳招商,2005年的时候。我们拿到这个资格的时候也是投入非常早,在2016年我跟我们几个合作伙伴写过一篇,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管理与创新,我今天早上又翻了之前的文稿,发现当时我们已经提得很清楚了,企业年金账户平台如果可以统一建立,尤其是国家强制备份层面的统一建立,将会非常有意义。现在回想起来,如果8年前、7年前可以把这个事情建立了,实际上就是把个人账户养老金账户就已经建立了,它可以提供很好的安排,非常清楚。跟当时我们设想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现在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来实现了。非常好,也证明至少我们当时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

  最后花点时间做一个有意思的分享。对第三支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参与率的判断。先不管别人,我们光大总行也给了我们3万户、4万户开个人账户的预算和责任,要求明年一季度开出这么多户来。大家到底什么时候,怎么参与,我们做了小的问卷,先调查光大银行深圳分行,现在有1100正式员工,其中问卷回来大概700多份。有30%的同事不愿意参与,大体上估了8000块钱是很重要的坎儿,是月收入的税后现金部分,如果8000以下参与率就会低很多,因为银行福利还是可以的,我们有企业年金、社保缴齐的、各种各样的福利安排。我们也是国有银行,收入水平有限,也没有高到那个程度。同时也说明现在还有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没有太多的参与率想参与。而且大概能参与的也不过就是不到1/8,愿意参与顶格缴面,就是银行前1/8收入较高的,至少月收入在1.5万以上。

  这时候看一组数字,国家统计局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年均工资是8.8万,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10万块钱,10万块钱平均下来就是8000,这可是平均数,可不是中位数,中位数要比这低很多。所以我的最简单的判断,近3年内最有可能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的还是企业年金的这些参与人员,昨天光大银行上线了批量开户的功能,就是在我们光大银行代发的央企、国营部门的HR跟我们一沟通,缺什么我们帮你开,只要员工点一下“YES”就可以了,让他体验很好,仔细盘下来最大可能性还是这3000万人是最主要的个人账户的形成来源。至于其他的人,完全个人有比较大收入来源的不会在意这点点的延税安排,或者是收入低的私营部门更不用想了,每个月那么低的收入很难拿出比较大的金额。如果拿出300、500,意思也不是非常大的,非常年轻的时候,要到退休的时候才能领取,所以这需要相对有一段长的路要走。就跟今天几位专家讲的是一样的,我们也有这样的担忧。

  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郑教授、齐博士,谢谢各位的聆听!

(责任编辑:吴静草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