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四方联测 保险如何差异化逐鹿个人养老金市场

2022-11-18 12:09:42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一下子下发了四五个文件,还是有些出乎意料,但是由于此前已经做好准备已经调动各条线探讨、研究政策怎么落地,机遇来了还是加班加点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四方联测。”一位大型保险公司高管在谈及筹备个人养老金业务时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11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个人养老金的参加流程、资金账户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这也如发令枪,打开了金融机构抢滩个人养老金业务的赛道。在首批个人养老金公募产品出炉,银行调试和个人养老金账户测试的同时,保险公司也积极参与进来。

11月11日,中国人寿(601628)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在其“寿险APP”正式上线了个人养老金业务专区,提供个人养老金知识普及、问卷调查、信息披露等功能。

今年3月成立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表示,公司作为首批入选四方联测的保险公司,正在参与人社部、行业信息平台、合作银行的联合测试工作。

保险摩拳擦掌

个人养老金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2018年,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但最后发展规模有限。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后,金融机构摩拳擦掌,逐鹿万亿个人养老金市场,保险公司亦是如此。

据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品方面,公司加速产品开发,全力开展个人养老金产品准备工作,积累养老储备;同时,研发“国民养老规划”微信小程序,支持个人及家庭一键开展基本养老金(第一支柱)、职业养老金(第二支柱)退休后领取金额测算。同时,针对国民养老已发售的养老金产品,研发智慧试算工具;在系统建设方面,已建成专业信息系统,通过个人养老金保险中台实现了与多家银行、行业信息平台的快速对接及测试。

据记者了解,股东以银行为主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将深耕银行代销渠道,已与近20家银行建立了合作。

中国人寿则表示,客户可通过登录“寿险APP”个人养老金业务专区,先行了解个人养老金相关政策,参与问卷调查,待个人养老金配套政策全部落地后,即可根据个人养老需求在专区进行业务咨询、权益查询等相关业务,并选择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

“我们时刻在准备,一直在路上。”恒安标准养老保险董事长万群表示。

长处与短板

“养老市场是一块‘大蛋糕’,而且这块‘大蛋糕’的前景非常广阔,但并不是天然属于保险行业。”普华永道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谈及保险行业在发展个人养老金融的优劣时说道。

从养老供给端市场来看,五类参与养老金融的金融机构各有优劣。

周瑾表示,银行(含银行理财子公司)具备渠道、客户资源、账户优势,依托理财子公司,能不断拓展和提升自身资产配置能力。券商的优势是投研和投顾能力,可以提供综合资产配置;不足是销售渠道高度依赖于银行网点以及线上渠道;公募基金的优势是宏观策略研究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能力,因此从整体投资收益来说,公募基金会略胜一筹,但他们在渠道上的短板和券商一样;信托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以及信托资产风格隔离特性,可实现保值增值,具备较高安全性,且可以和财富传承结合;不足是目前实践少,还没有形成成熟模式,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保险而言,周瑾认为保险(含保险资管)以养老保险产品作为核心,可以围绕产品缴纳端和支付端打造更大的服务生态,形成“大养老”生态圈优势。而且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相对比较稳健,就收益确定性、长期性而言,略胜一筹;劣势是投资能力偏弱。总体来说,服务属性和金融属性是保险机构的优势,在服务属性方面,提供服务尤其是支付端可链接的场景和服务。金融属性上,相比银行和公募基金,保险相对弱一些,尤其在投资回报、产品设计方面会稍显劣势。

而在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看来,保险行业在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投资收益方面具有优势。他认为,个人养老金与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的风险偏好高度契合,三者均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在绝对收益的基础上追求相对收益。平安养老险民众养老金融产品需求市场调研显示,81%的受访者倾向于中低风险以下产品,44%的受访者对养老金融产品最低期望年化收益是6%,34%的受访者最低期望值是10%,该收益率水平与当前保险公司追求的长期平均投资收益率5%基本相当。

差异化竞争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总经理黄涛在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上谈及了公司在当下起步的打法。在他看来,养老金融不纯粹是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养老金代表更宽泛的养老金融,要把养老金融做好,不完全是保险业能够做的,也需要联合其他金融牌照的公司。

纵观整个市场的养老需求,中国的职业人群有8亿左右,只有6000万人有自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国民养老保险的目标是就是满足这部分人群之外的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公司定位“普惠、专业、创新、安全”,希望给老百姓(603883)提供稳健、适用的产品解决方案。

黄涛表示,在战略方向上加持专注专业,发挥特色做养老属性强的业务从而获得差异化的生存机会;发展定位上,坚持安全普惠,发力高端人群红海市场之外的普惠市场;产品理念上,坚持简单易懂,弥补保险产品相较于公募、银行的复杂劣势;投资策略上坚持长期审慎。

普华永道发布的《保险机构养老金融竞争策略研究》提供了四点建议,差异化定位、生态合作、优势竞争、创新突破。

在周瑾看来,保险的竞争优势在于支付端和服务属性,需要利用支付端的优势,去开拓养老服务的场景,与场景绑定,与服务链接,这也是保险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长期优势。为了满足以上支付端场景的服务需求,保险支付端应链接大量服务能力,包括医、药、养、地、科、护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形成开放合作的生态圈,构建长期共赢关系。

周瑾表示,所有养老金融产品里,保险机构提供的产品是最长期的,行业必须经营好这个长期角色,立足服务属性,扬长避短。创新也十分重要,目前适合国内保险机构的养老金融并未有标准模式,而国外的养老金融又与其经济结果与政策体系有关,因此于国内的保险机构而言,必须要有所创新突破。

甘为民认为,第三支柱有两个轮子,前轮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后轮是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前轮是初始动力,前轮带后轮,双轮驱动。个人养老金账户是第三支柱的主阵地,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是第三支柱的主战场。

在甘为民看来,由于受到税收优惠覆盖面以及税优额度的限制,个人养老金账户充当了引导性的作用,引导民众对第三支柱的关注和热情。据业内保守估算,五年内仅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累计规模将破万亿元,但第三支柱中,不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未来发展空间将更加巨大。而这,也是金融机构布局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另一掘金点。

养老金可持续性有挑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超过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界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以),而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还在以平均每年2000万-2500万人的速度继续增长,而生育率却在不断的走低。

此外,中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还有其自身特点。在11月16日举办的2022泰康溢彩公益节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分享了其对中国老龄化特点的观察:1.6亿乡村老年人退而不休、1亿城镇老年人或者说94%以上老年人在程度不同的养育孙辈。如何解决这一系列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需要持续进行探索。

我国养老三支柱不平衡,一、二、三支柱分别占比57%、43%、0.01%(这里第三支柱只包括是税优和专属养老产品的窄口径),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一步,个人养老金融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站在机构热情参与的当下,也有从业者对养老金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恒安标准养老保险董事长万群表示,目前养老金面临的长寿风险管理问题非常严峻,80岁、90岁甚至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人口长寿化无论对寿险还是养老险来说都构成巨大的问题。

在她看来,长寿风险管理,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首先在底层技术方面,长寿风险管理建立在比较准确的死亡率的计算模型上,要有强大的精算技术的支持,但是现在用的死亡率模型,基本上都是基于过去的一些数据和经验来做的死亡率模型,实际上世界正在快速发生变化:疫情对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健康方式、寿命,究竟有多少影响?生物技术发展、基因技术发展,对人类未来的预期寿命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的死亡率预测模型里是体现不出来这样的一个发展途径的。不能准确反映未来人口长寿发展的进程,目前所做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可能会面临着可持续性的问题。

据万群介绍,在管理模式方面,目前养老金的缴纳和领取有两种模式目前:DB(福利确定型计划Defined Benefit Plan)模式,待遇确定,从退休后到死亡,企业对可以拿到多少养老金负有刚性责任;DC(缴费确定型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模式,缴纳的养老金确定,领取的养老金是不确定的。在上世纪,距今应该30-40年前,养老金管理模式主要是DB模式,从本世纪初或者上世纪末开始,养老金管理模式发生了一个特别大的转型,由于DB模式下养老金已经资不抵债,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全球利率下行阶段,投资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企业养老金的计划现了亏损情况,不少经济体由DB转成了DC模式,即由员工个人来承担未来养老的风险,企业和个人都去缴纳养老金,但是企业不承诺退休之后所能提取的养老金。

问题因此显现:因为个人无论在投资能力、经验、判断上,和企业或者和机构比起来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在DC模式下,员工退休之后,养老金池子里的规模,投资的收益,未来能养老多久,都是不确定的,在全球经济、政治、投资环境非常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养老金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个月,英国就曾出现养老金危机。由于英国多数养老金一直采用负债驱动型投资策略(LDI)来对冲其负债(因为未来负债责任压力太大,很多养老金管理机构,为了满足负债端养老金支付需求,采取金融杠杆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如果养老金需要在30年后向客户支付100万英镑的养老金,那么养老金可以现在购买于该年到期的英国国债。再如,在利率走低的大趋势下,做一些衍生品交易,购买金边债券,然后做利率掉期),2022年以来,在全球央行加息潮的影响下,英国利率逐渐上行,国内通胀也飙升至40年的高点,特别是在英国政府宣布了半个世纪以来最激进的减税计划后,英国债市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长期债权收益率暴涨,当浮动利息支出超过了养老金所购买的长期国债的固定收益,意味着其利率互换产生了亏损,同时,养老金提供给投行的国债抵押品,因为国债收益率的飙升而价格暴跌,保证金和抵押品被耗尽,养老金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