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半年报再解析:看一家国际顶尖保险品牌的回归与焕新

2022-08-25 18:41:44 今日保 微信号 

  当整个保险行业仍在为这场数十年未有之变局焦头烂额时,作为率先开启本轮转型的中国平安(601318),却在行业的茫然与纷杂中完成品牌标识的焕新、升级。

  7月23日,平安将现有品牌标识中的标语"金融·科技"升级为"专业·价值",“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品牌精神再度畅行。

  从2002年的“专业·价值”到综合金融下的“保险·银行·投资”,再至2018年的“金融·科技”, 时隔20年在如此行业局面下,何以再度回归“专业·价值”的品牌标识,这家以极具创新精神著称的金融保险巨头到底想传递什么?

  六度蝉联全球保险品牌第1位、2021年度BrandZTM全球品牌价值100强第49位、全球银行保险机构第1位、世界500强第25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4位、中国内地混合所有制企业第1位。近日,福布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ESG 50,中国平安凭借在ESG方面的最佳实践上榜。

  对于平安而言,有着太多的荣誉,也有着足够辨识度的品牌形象,这一次为什么要变?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铸就长青基业 构筑百年品牌》一文中给出了答案,“此次品牌标识变化,不是一次单纯的回归、传承,更是一种升级、焕新。”

  联想当下普遍困顿的行业发展,与太多的经营主体早已不是战术的踯躅,而是战略层面茫然的现实,可知行业疾行三四十载后早已学得满身技艺,以数十年之功直追发达市场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之积累。但最是考验精细度的基本功如何?我们的专业程度、流程能力、利润之外的价值能力如何?皆是问号,也是过去数十年发展遗漏之地。

  换言之,跻身世界第二大市场的我国保险行业需要的早已不是术的层面,而是道的层面,是直透本真的回归和重修。

  对于平安而言,亦如此:

  从综合金融到金融科技,再至如今的专业价值,早已技压群雄的平安需要的不再是术之层面,而是阅尽千帆后的回归与再出发。大道至简,再看平安近年不断提及的回归初心、以人为本、文化重塑等,或许将更能理解这家技艺满身的巨头为何如此强调回归、传承,强调回归传承后的升级与焕新。

  只有了解如此行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平安掌门人对这一看似简单的品牌焕新背后的逻辑和期待。

  这既显现了其清晰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坚定的文化定力,更标志着这家保险巨头在渠道与商业模式的探索创新、转型改革之中,对“专业·价值"进行了再次理解,形成了全新的文化内核,不但要超越行业,也要超越过去的自己。

  唯如此也才能更为透彻的看懂平安半年报之诸多措辞下的战略演进和核心数字之变化:

  2022年不仅是中国平安三年改革转型的最后一年,也是文化重塑、战略升级的关键一年。这也意味着平安正处在一场全面的、由内而外的蜕变与焕新中,不仅是渠道的优化、寿险的转型,更是战略的升维与整体气质的跃迁。

  8月24日,平安2022年中期业绩如期召开的当天,其跌跌不休多日的股票在大盘深跌下逆势走出长红,让人感到行业久违信心之余,亦是对之“专业·价值”的希冀。

  1

  -Insurance Today-

  最受关注的寿险改革成效再显

  拉动集团利润,放大专业综合金融能效

  寿险,是平安大而强的发源地,也是强悍的护城河。在寿险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是平安的底牌与底限。这也是安率先开启寿险变革,且力度大、维度广、节奏快,不惜人力、业绩下行阵痛,也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原因。

  事实上过去的三年中,在“不追求数量追求质量”的可持续健康价值增长理念下,平安寿险改革涉及的是文化、模式、经营、产品、服务、渠道的全方位、全流程的改革,既有着从评价体系的重构到队伍经营的分层,也有着从基本法升级到数字工具的赋能,可以说涉及寿险经营每一个层次、链条等经营细节都在改革演化,以便呈现最终的全新格局:6月底平安寿险高峰会上,马明哲表示“寿险改革行至三载,曙光在前、胜利在望”。

  针对这一广泛受到关注的问题,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业绩发布会上以系列数字呈现寿险改革新格局。

  2022年上半年,平安寿险的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9%,人均月收入7957元,同比增长35.1%。而且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特别是高产能的钻石队伍能力持续提升,人均首年保费是整体队伍的4.7倍,顶尖绩优人数同比增长7.7%。

  熟知寿险经营者可知:固然销售人力、新业务价值等依旧下降对经营业绩有所影响,但人均新业务价值、代理人收入等更为核心的指标才能代表未来。

  陈心颖也表示,虽然新业务附加值还未转正,但试点营业部二季度新业务价值已经为正,接下来将全面推进未改革的营业部。

  主力渠道的向好,加之银保渠道、社区网格化渠道、面向三、四、五线城市的下沉渠道释放的不错业绩能力,令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实现了两位数17.4%的增长,去年同期乃两位数的负增长。

  一正一负之间,可见寿险改革效果呈现逐渐放大,进入收尾阶段。而寿险改革的初见成效,直接带动了平安集团利润的拉升。

  对于平安集团而言,寿险改革成功不仅可以拉动集团利润,更重要的还是这支专业性全面升级的队伍在满足客户保险保障需求的同时,还将极大助力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推进。如随着综合金融战略的推进,平安深耕个人客户、培育团体客户,持续夯实客群经营,借助集团优势及代理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个人业务结合集团生态圈优势,平安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成效将越加显著。

  这一点也有半年数字佐证:

  截至2022年6月末,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25亿,较年初增长1.5%;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稳步增长至2.95个,较年初增长1.4%。个人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升,有近40%的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团体业务聚焦客户的分层经营,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也达到7%。

  可以说,随着各个板块的发展、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平安的综合金融正在从寿险、产险、银行等板块的专业性,逐步迈向综合金融在整体上的专业性联动与整合,真正让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能将简单、便捷与价值带给客户。而这也正是平安对“专业·价值”的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和表达。

  2

  -Insurance Today-

  再看另一大亮点

  平安式温度打造中国特色医养模式

  专业价值的二次诠释

  如今,医养大健康已成为保险行业转型的关键,甚至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脉络。而作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金融与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医养大健康也正是中国平安的另一个核心专业能力所在。

  特别是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医疗、养老、健康既是民生,也是前景;既是责任,也是机遇。中国平安也以前瞻性的布局,将医疗健康作为与综合金融并列的顶层战略,相互融合促进,并在本轮“渠道+产品双轮改革”中,形成了“保险产品+服务”的策略,构建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产品体系。

  也正是在这种专业化的体系中,人们在此次半年报中看到了一个符合中国需要、有平安特色的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

  先是强大的资源整合,实现了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全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0.8万家;平安智慧医疗累计服务187个城市、超5.5万家医疗机构,赋能超142万名医生。截至6月末,作为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平安健康,其自有医疗团队与外部签约医生的人数近4.9万人,已签约了超1500位名医,并建立了7个专病中心,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随后加上自身超越2.25亿的个人客户,令平安有足够的底蕴代表支付方,整合与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相关的市场供应方,为客户提供覆盖家庭医生及养老管家服务的会员制模式,以及“省心、省时、又省钱”的高性价比服务,让客户切实感受到保险的温度,确保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成为“专业·价值”的又一诠释。

  上述医养专业能力和有温度的保险,自然也将为平安带来更多的成长空间。结合寿险改革与代理人专业质量的提升,医养健康生态圈开始释放源源不断的赋能。

  目前,平安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9个,客均AUM约5.2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2.8倍。同时,使用线上问诊的客户加保率为未使用客户的3.5倍,享有服务权益的客户贡献了46%的新业务价值。

  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超700亿元,而平安健康也实现营业收入28.28亿元,且12个月内累计付费用户数超4000万。

  在这种专业能力与对客户、企业的价值创造之中,一个前所未有的共赢协同模式正在成型,这也将是平安对“专业·价值”这一理念的全新注脚。

  3

  -Insurance Today-

  为什么平安可以做这些

  科技底色融入文化,压实专业与价值地基

  平安的科技能力,毋庸置疑,半年报中这一连串惊人的数字无疑再次提示人们,平安在科技实力方面遥遥领先的地位。

  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4674项,累计达43094项,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业务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排名均为全球第一位。

  当然,关于平安的科技造诣早已不是秘密,甚至行业都公认,科技也是平安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与专业能力之一。而在此次品牌焕新中,一度写入品牌标语的“科技”被正式取代,也引来外界的种种猜测。

  事实上,正如平安发布会上所言,“科技创新已经融入进我们的每一个业务环节里面”。对于平安来说,科技和销售、和产品、和金融本身一样,已经是各个板块及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科技也早已成为平安文化的重要组成。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财务官姚波也表示,在上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正是

  “得益于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和科技赋能,集团实现了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增长4.3%,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归母营运利润增长18%,集团年化营运ROE达到了20.4%的较高水平” 。

  这也在半年报也集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通过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1769亿元,在整体坐席产品销售规模中占比43.1%;“平安好车主”APP作为中国最大的用车服务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59亿,累计绑车车辆突破9,900万;平安产险在行业内首创车险理赔视频查勘,平均耗时仅需5分钟,上半年车险一小时内赔付案件量占比达92.9%;汽车之家上半年实现营收32.04亿元,净利润9.10亿元,由数据产品、新能源、二手车等创新业务模式带来的在线营销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29.5%;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4,379.85万户,较年初增长6.6%;平安健康也依托O2O服务网络,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更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在科技已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高效赋能机制逐渐形成之际,科技显然将迎接全新的历史使命,即真正作为“专业·价值”中的重要动能,成为创造价值的专业力量和让人们生活不断简单、便捷的专业手段。这时候,科技对于平安来说,不再是需要挂在嘴边、时时提及的专长特技,而是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底蕴。

  从这个意义上来,“专业·价值”对于科技来说也是一种回归,毕竟科技本身便是平安精神中 “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的文化体现。

  后记

  走向新的征程,永不停歇便是领跑者的使命

  成立30余年,中国平安目前集团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已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集团,可谓是具备着国际影响力,在我国社会经济中也已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依托综合金融优势,中国平安充分发挥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绿色信贷作用,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平安将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三村工程”。截至2022年6月末,累计提供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497.20亿元。

  此外,平安也积极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截止到去年年末,累计投入5.9万亿元,保险投资1.2万亿元,包括牵头设立了京沪高铁的投资计划。并且为105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保险保障,释放承保能力超万亿元。

  当然,平安最大的使命担当,或许仍体现在其长期以来对行业的引领之中,始终不知疲倦、不断探索,拓展着行业的边界、丰富着业态的内涵,而这种引领也正是平安文化中对于自身的要求鞭策。而就像平安对于回归“专业·价值”标语的解读,“把简单和便捷送给客户,把复杂和困难留给自己”。平安永远将选择那条最复杂、最困难,也最有价值的道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