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凌燕:险企参与养老体系构建,创新“保险+健康+服务”商业新模式

2022-07-08 16:28:09 第一财经日报 

7月8日,“奋进新征程,保险守护稳稳的幸福”全国保险宣传日之际,中国平安(601318)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举行康养战略开放日,就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助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合力共建中国式养老解决方案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实现“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建言献策。

开放日上,中国平安详细公布了“保险+高端康养”、“保险+居家养老”、“保险+健康管理"一体化养老解决方案,并分享居家养老业务和高端康养业务相关进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就险企如何参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索“保险+健康+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锁凌燕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各界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遗憾今天无法到现场与各位交流,但也很高兴用这样的方式参加今天的论坛,与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如果说,过去我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更多的是“养老的钱从哪里来”,伴随老龄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强化及人口流动程度的加深,我们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关注“养老的人在哪里”。快速变化的人口结构已经使“养老”成为民生之重。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来得早且发展快: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占比18.70%,65岁及以上人口高达19064万人、占比13.50%,与2010年相比,这两个比重分别上升5.44和4.62个百分点。这样大量的老年人口规模上涨,势必带来相应服务需求的大规模扩张。

经验表明,老龄社会往往需要更多的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等健康照料(healthcare),也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等社会照料(socialcare),特别是,由于失能、失智发生率会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升,老龄社会对照护服务的需求会显著提升。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家庭规模在进一步缩小,人口流动总量大幅扩增,七普数据显示,在2010-2020的十年间,户均人口从3.10人减少为2.62人,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这显著地削弱了家庭的照料能力,势必会导致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高涨。

与此对应的,则是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明显不足。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各类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9.1万个,数量少且远未实现社区全覆盖;而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比4测算,养老护理员缺口约200万名,现有队伍年龄偏大、职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人口结构转换的速度,超越了社会支撑体系调整的速度,使得养老难题复杂难解。2022年年初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即明确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以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

从现在各方面的工作主线来看,养老工作有两个“主战场”:一是养老保障,要持续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并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二是养老服务,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并将之作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积极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抓手。可以说,高质量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从国际范围看,类似的人口发展态势,更早发生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约为7%,大约在1994年前后,该比例上升为14%,从老龄化到步入老龄社会,日本大约用了24年的时间;这大致对应我国本世纪初至今的老龄化状态,两国老龄化的速度也大致相似。细数日本发展历程,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化趋势及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构建的急迫性,也是“似曾相识”。1989年,日本颁布《促进老年人健康与福利十年规划(1990-2000)》,即所谓“黄金计划”;五年后,日本政府基于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对原规划进行修改、形成了所谓“新黄金计划”,使整个社会都参与到老人福利网络的构建中;2000年,日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了养老服务的专门融资安排。经过多年发展,日本社区养老服务接近实现全覆盖,在受益人满意度、可持续性等各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总结起来,日本经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秉承积极老龄化宗旨。从“黄金计划”到“新黄金计划”,日本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思想发生转变的过程。日本逐步认识到,老年人并不等于“弱者”,虽然个体的健康水平会随时间而下滑,但他们有长年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把老人作为有能力且有活力的群体来对待,可以让老龄社会更丰富且更具可持续性。因此,“新黄金计划”把树立“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作为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倡导老年人必须有健康的生活和贡献社会的机会,保障老年人群体的生存发展权益。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反复强调,其目的是支持老人“独立”,而并不是“照顾”,这对于避免护理保障泛福利化、控制养老成本过快上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强化社区家庭纽带。老龄少子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复杂多因,个人和家庭往往需要复合型的支持,让老人尽可能地在熟悉的住宅和环境中进行日常生活,能够延缓其机能衰退,减轻照料需求。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就开始关注居家福利,鼓励门诊护理(日间服务)和短期居家生活护理。据2020年数据显示,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受益人中,有68.8%接受居家护理服务,花费的费用占比约53.7%;大约15.9%接受社区护理服务,花费占比约16.1%。近年来,日本更进一步,希望超越每个单独系统/领域的“垂直划分”,打破“支持者”和“接受者”的单向度关系,连接跨越世代、跨越领域的人和资源,加强居民之间的相互支持,强化基于社区的综合支持(即包括贫困、医疗、护理、生育等全面支持)【Integration】,打造彼此关照、协调发展的“共生社会”,这既有利于节省制度成本,也有利于强化社区家庭纽带,满足老年人群的心理需求。

第三,动员社会多元力量。在日本,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社会福利法人、医疗法人、私营公司、合作社、非营利法人、志愿者组织等各种主体经县指定后,都可以进入护理服务市场。长期护理保险为居民提供资金保障,居民可以按需选择服务供应者,这为地区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也很好地吸引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对于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控制成本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不同主体的参与,也大大丰富了相关服务的类型,一方面有助有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老年人沟通交流、为老人提供情感依托。顺应产业和人口发展规律、注重引导和调动多元力量,是日本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四,积极利用创新技术。由于日本“活跃世代”比重快速下降,护理人员缺口大。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未来投资战略2017”的经济增长新战略,明确指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将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最大化、并运用到智能型“社会5.0”中,一方面利用先进科技提高生活便利性、解决养老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打造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日本公布了将机器人技术引入护理的优先领域产品目录,并对目录中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等进行补贴,同时长期护理保险对养老机构或老年人家庭使用护理科技产品也给予补助或特别优惠。这些措施推动了以护理机器人为代表的一系列养老创新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与应用,也助力日本巩固了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第五,保障服务协同发展。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后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自2000年至2020年,65岁以上参保人(即所谓第一类被保险人)20年间增长64%,被认定需要保障的受益人增长207%,使用各类护理服务的人数增长232%。因此,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资源制约条件下谨慎施策,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与养老服务体系保持协同。例如,作为养老服务的主要购买者,长期护理划定细致的、包括支援1-2和护理1-5等7个等级,适配从预防护理、居家协助到机构护理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服务,促进了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形成;伴随老龄福利工作思路更多地从“被动”护理向“主动”预防、促进人群健康转变,2005年,长期护理保险将给付“补助金”改变为“护理预防补助金”,引入地区综合支持中心进行预防护理服务管理;从2015年起,开始设立社区医疗护理综合保障基金,强调医疗和长期护理的紧密结合,以推动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与养老服务网络的整合发展;2021年起,开始推进医疗和护理数据基础设施的整合,为“共生社会”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决策基础。这些调整,很好地促进了长期护理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保险业作为专业的长寿风险管理者,参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具有两种重要的制度优势:一是,兼顾养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显著改善消费者预期。保险业作为重要的“付款人”,延伸触角、延长产业价值链,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合等多种渠道,形成与服务供给者的互动、融合,形成构建生态闭环服务体系的能力,不仅有可能实现范围经济、提升经营效率,而且有利于取得关联服务的定价话语权,帮助消费者抵御养老服务价格上涨的风险,让未来更加可期。

二是,整合各类养老服务,促进长寿风险“减量”。保险的生命力在于功能的不断升级。过去我们更关注使用保险产品来转移、分担长寿带来的经济压力;但是,伴随社会进步,居民预期寿命会不断延长,管理长寿风险的重点更应该是降低养老综合成本。前面我们讲到,个人所关心的“养老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至少包括健康照料(healthcare)服务和社会照料(socialcare)服务两大类。只有让这些服务协调起来,通过积极预防、早诊早治、助力康复等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干预,才有可能促成“风险减量”。而保险业作为专业的人身风险管理者,有条件、也有激励统筹、动员资源,完成这种整合。

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第一,重视商业保险的发展。日本的老年福利制度建立于人口老龄化刚刚开始且经济、财政形势皆较好的时期,从老年免费医疗起步,及至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给付也相对慷慨,支付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0%;伴随财政支出压力的增大,长期护理保险开始从下调高收入群体的报销比例,商业保险才开始在长期护理险上进行探索,更多是通过与政府形成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拓展业务。但是,商业长期保险护理产品的开发和定价,依赖长期和广泛的经验数据积累,成功的商业模式在短期内很难实现,难以有效分担社会保险的压力。中国正在积极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在这个阶段,要格外关注合理设定社会保险承担责任,并及早推动商业保险业参与和探索,开始的时间越早,未来财务压力越小,制度形式的腾挪空间越大,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也就越强。

第二,重视保险与服务联动发展。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和商业探索的时候,需要清晰地认识全生命周期的个人风险变化与服务需求变化,处理好养老金、医疗保障、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健康、长期护理及其他各类服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险业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的探索可圈可点,未来还需要通过积极创新,探索参与居家社区医疗服务的可行模式,以更有效地服务长尾市场。

第三,密切关注健康养老科技进步,创新商业模式。伴随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养老产业关联生态圈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新业态、新主体不断涌现,一些着眼于预防保健、早诊早治的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保险业应该积极关注、参与、协调外部创新,在健康养老科技生态领域积极作为。更需要关注的是,虽然风险减量重在“预防”,但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体系,普遍更关注已形成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的保障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支持预防的支付模式,在实质上不能有效支持“预防为主”的人口健康战略。积极探索“保险+健康+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应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责任编辑:吴静草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