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结合“在线运动”, 健身app能否衍生出自己的保险业务?

2022-06-20 19:30:33 保观 微信号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疫情一方面国内居民意识到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居家隔离使得运动健身有向线上发展的趋势,运动健身app作为线上健身的主要渠道,受到了各路资本的青睐,各行各业争先入局,使得原本沉寂的赛道重新火热了起来。

我们知道现在健康险公司对客户的健康管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动应对的,一般等到被保人患病才会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出发,从客户本身入手,比如通过运动类保险促使客户自觉运动和健身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为保险公司减少理赔风险。运动健身APP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无疑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保险公司如何和运动健身APP合作?运动健身APP能否衍生出自己的保险业务?我们围绕这几个问题具体展开讨论。

国内保险公司跨界运动的创新案例

国内保险+运动的跨界合作早已经不是新鲜事。而现阶段为了推出更多适合年轻人的产品,触达年轻人的销售场景,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创新型运动保险。

比如冬奥会的举办带动了各个保险公司积极开发冰雪运动保险。由携保牵头研发,中国人寿(601628)财产保险承保,慕尼黑再保险再保,推出了国内首款“自行车车损险”,填补了国内高端自行车专门保险的市场空白。伴随着居家健身热潮,众安在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上推出的“跳操保险”。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冰雪运动保险还是跳操保险等系列产品,更多的都是根据用户的生活方式和保障需求来研发的。运动健身作为当代人越来越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研发运动健身类的保险产品切入到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和年轻人的高频互动。而运动健身app对标了大量年轻且热爱运动的用户,相比于保险公司自己研发运动健身类的保险产品,和运动健身app进行合作,对于实现和年轻人的高频互动来说更加事半功倍。

疫情影响下,线上运动健身成趋势

近些年来,运动健身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2722亿攀升到了2021年的3771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增长至3890亿。一方面是大众的运动意识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大众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运动健身已经有了加速向线上渗透的趋势。线上运动健身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912亿攀升到2021年的3697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增至4419亿。

我们知道一般线上健身的渠道主要通过运动健身APP来实现,如今运动健身APP处在用户增长速度平稳增长的一个阶段,中下端APP竞争失败退出市场,头部APP开始尝试线上线下场景融合等多种商业模式。

从上图我们可以知道,国内的头部运动健身app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健身服务类,以keep为例,另一类移动智能终端配套类,以华为运动健康和小米运动为例。但所有的运动健身app的细分市场结构都一样,主要包括线上课程、线上健身食品、app会员、线上健身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上图中所有的健身运动app都与保险公司有过合作。比如众安保险与小米运动联合推出“步步保”、咕咚联合阳光保险首推线上马拉松专属保险“E路保”,保险业开始频繁的和运动健身app进行合作,一方面保险公司盯上的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和运动健身app的用户健康数据,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想借此开拓健康险一个新的市场和对标人群。保险+运动的新模式下的多场景转换可能会成为两个行业未来共同探讨的方向。

站在保险公司角度:

如何选择运动健身app进行合作

目前保险公司切入到“在线健身”领域中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推出旗下的运动健身app,另一种是和运动健身app展开业务合作。当然与运动健身app合作是现阶段保险公司切入到“在线健身”领域中的主要方式。

保险公司与运动健身app展开合作,对于保险公司、运动健身app、和用户来说是三赢的局面。运动健身app庞大的用户运动健康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对客户进行精准分类和风险评估,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降低赔付率。反过来保险公司和运动健身app合作制定的健康管理计划也能增强用户的使用黏性。而对于用户来说能同时享受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和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

我们站在保险公司角度来看,保险公司选择与运动健身app合作有三个主要的参考条件。

第一,运动健身app的用户数量要多。基于运动健身app的用户运动量、运动频率、体重、脂肪等运动健康数据能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的区分用户的运动风险。用户数量越多,运动健康数据也就越多,越能帮助保险公司划分用户层次。

第二,运动健身app的服务范围要广。比如有的app只针对跑步或者游泳等某种特定运动,有的app只针对肥胖或者儿童等特定人群,那么服务范围更广的app会是保险公司合作的首选,因为更加多样化的用户群体在一定程度能带给保险公司制定产品带来更全面的数据。

第三,运动健身app运动数据采集要全面。因为运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保险公司精准划分用户风险层次有重要作用。比如华为运动健康app所匹配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以获取用户心率、血压等比较全面的健康数据,小米的智能健康秤可以获取用户体重、脂肪率、体内水分率等身体真实健康状况。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对发生风险的概率和损伤做出评估,进而推荐适合用户自身的保险产品。

所以现阶段保险公司更倾向与头部的运动健身app进行合作,比如前文提到的咕咚、小米运动等。因为基本只有头部的运动健身app才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当然现阶段已经有保险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运动健身app。太平洋保险(601601)推出“太爱跑”app,可以在app上分享跑步历程和精准跑步记录,同时线下推广全国各地公开赛事和太保线下慈善活动紧密结合,走的是线上线场景融合的路线。阳光保险推出“星运动”app,作为保险创新产品“阳光星运动健康管理计划”的配套app,“星运动”具备自动检测,分析运动数据、制定运动计划等多种功能。当然保险公司推出的运动健身app更多的是为了搭配或者迎合自己的保险产品,app本身的用户数量和运动数据采集能力肯定不如市面上专门的运动健身app全面。

运动健身app能否衍生自己的保险业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

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运动健身app会衍生出自己的保险业务吗?我们以国内的Keep和国外的Peloton两家公司为参照物。

2022年2月25日,Keep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作为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总融资超过34亿,Keep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其实在国内很多人称Keep是中国版的Peloton,Peloton是美国的一家运动健身app,在2019年上市。两者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思路比较相似,而Peloton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业体系,并且跨界到了医疗和保险行业中来。

Peloton的保险业务主要针对健身器材和健身课程两个方面。健身器材方面,Peloton推出的保险服务计划覆盖了健身器材因为正常磨损以及电涌引起的故障维修,由授权的Peloton技术人员使用原装Peloton更换零件进行维修,Peloton团队直接管理的无忧索赔流程,不需要第3方沟通或报销流程。健身课程方面,Peloton推出一款保险报销计划,Peloton为参与者支付800美元的保险报销,但是客户必须每月在健身房打卡一定的次数,并且健身房负责人在计划文件上签名。

已经有了前车之鉴,那么Keep很有可能在未来也会衍生出自己的保险业务。如今Keep主要包括线上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三条业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Keep的保险模式和产品形态,比如把保险的险种权益和理赔与健身运动结合起来,通过保险产品带动app服务。比如用户可以通过每日运动打卡在商城中兑换保险产品,或者没有按时运动打卡的用户就要把个人保费挪动到互助的保费池中,用来救助其他因为残疾不能运动的客户。当然在现阶段这都是存在在猜想中。

那么运动健身app做保险业务有哪些优势和挑战呢?优势方面,运动健身app庞大的用户数据和智能穿搭设备可以实现保险产品的精准营销和客户的多样化服务。比如根据客户的运动量和运动频率推荐适合自身的意外伤害保险,根据客户的健康状况推荐适合自身的重疾险,根据被保人的数据信息提高保费和保险保障的匹配程度。挑战方面,用户通过伪造运动数据进行恶意骗保的风险几率大。不同于保险公司的核保人员通过医学证明来判断被保人的理赔,运动健身app更多参考的是用户的运动健康数据,而现阶段运动健身app并没有有效手段确定用户运动健康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运动健身app还需要取得保险经营牌照,当然这可以通过收购关联公司来实现,但是如何控制理赔流程,防止恶意骗保,制定符合不同用户人群的保险产品,是运动健身app开展保险业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随着保险+运动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切入到“在线健身”的领域中来。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场景融合、开发新的产品形态、触及年轻人的消费场景是保险公司和运动健身app未来探讨的主要方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运动健身app可能会成为保险公司的标配,走多少步减多少保费可能会成为用户们日常讨论的话题。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保观最新行业报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