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为新市民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涉及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六大领域,涵盖了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件发布后,多地银保监局也接连出台相关举措,细化落实相关工作部署,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画卷徐徐展开。
与此同时,多位专家学者亦围绕新市民金融服务在安居、就业、医养等不同领域的现状及难点给出建议。
·关于购房安居
张斌:建议设立针对新市民住房金融互助机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4月24日在《2022·CF40中国金融改革报告:金融促进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布会上,建议设立针对新市民的住房金融互助机构。“该类机构应采取股份制公司形式,保持多家竞争的市场格局,机构的资金来源于新市民的低息存款和政府贴息债券,资金用途是针对新市民的低息贷款,贷款额度与新市民的存款时间和数量挂钩。”他说。
对于上述住房金融互助机构的政策可行性,张斌表示,类似这种专门用于支持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保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发达国家有不同形式的存在,“我们只是在研究,实际设立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呼吁大众和监管部门关注。”
朱俊生:利用保险资金长期性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新市民群体非常庞大,主要是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就业的年轻群体,由于是灵活就业形态,很多都没有五险一金,对疾病和意外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而商业保险可以针对性弥补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问题,为其生产生活兜底。
朱俊生指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新市民群体有自己特定的风险保障需求,保险公司需要研究这个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和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有效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如针对快递、物流、家政、建筑施工等新市民就业较多的行业,开发更多的专属保险保障产品。新市民有着较强的住房保障需求,而保险资金期限相对较长,可以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去参与租赁房或者保障房的建设,为新市民提供住房保障服务。
·关于创业就业
张成刚:先解决灵活就业者短期急迫需求,再建立长期制度框架
在3月8日南方都市报“两会大家谈——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制度保障”线上论坛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鉴于数字经济下的灵活就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和工业时代形成的劳动法律体系存在一定冲突,因此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应该解决一些劳动者的短期、急迫需求,比如目前开展的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然后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长期的制度框架,考虑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养老,医疗等。
此外,在政策设计中要思考“保基本”和“保更高福利”的关系。
张成刚指出,要契合灵活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劳动保障的需求,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平台可负担的成本。从企业角度来说,成本太高就会减少对劳动者的雇佣,这反而可能会使得就业岗位本身出现缩减,损害劳动者就业权益。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平衡关系。
·关于医疗养老
宋占军:新市民保险服务优先聚焦“保健康”“保意外”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对于3亿新市民的保险服务,银保监会《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主要从创业就业、住房服务、子女教育、健康服务、养老保障几方面对保险公司提出要求。涵盖险种之广可适用于不同新市民的全场景风险。但对于绝大多数新市民而言,当前优先需求的是商业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宋占军认为,总的来看,由于新市民类型多元,收入和风险差异大,保险公司在服务新市民风险需求方面的针对性还不强,保险产品的普惠性还不高。下一步建议保险公司严控精算定价标准,科学定制保险产品;挖掘新市民保险需求,设计多样化保险产品;依托互联网技术,构筑数字化保险销售平台。
李文中:产品设计需满足新市民差异化需求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不同类型新市民在保险保障需求上有所不同,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他们最急需的一般是医疗保障;由于城市发展而从本地农民转为市民的群体有时难以在城市中找到较好的工作,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未来养老保障需求较强,应该重点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险产品;对于那些长期在城市务工的人群来说,由于职业总体上不稳定,但是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较强的需求。
面对差异化的保障需求,保险公司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李文中建议,相关保险产品应该提供较多的保单转换条款和选择条款,以体现保险产品的灵活性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为新市民群体职业和经济状况不稳定,未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大,保单尽可能保持灵活性有利于双方共赢。同时,由于经济状况不稳定会导致较大退保量也容易引发较多的纠纷,因此在销售时要做到合法合规,做好保险条款的解释与说明,避免因此产生的法律风险。
周瑾:健康与养老保险在新市民领域孕育巨大机会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传统上并未得到优质金融服务和保险需求尚未充分满足的3亿新市民群体,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无论是健康与养老保险,还是与生老病死有关的康养服务,都是保险公司可以去深耕和创新的领域。
同时周瑾也指出,过去几年,保险公司通过大力发展百万医疗保险和城市普惠保险,在服务新市民的健康保障领域有不小的突破。但在养老保障和服务方面,比如专属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险,保险公司仍在探索合适的模式。而且,鉴于这类创新缺乏完善的数据与风控手段,如何使得这种创新可持续,也是当前保险公司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部分观点综合自媒体公开报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