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点赞38家保险公司,聚焦3亿“新市民”的新服务、新方向

2022-04-29 13:25:24 NEW财金 微信号 

4月26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梳理了人身保险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回溯来看,2021年10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各人身险公司努力加大老年人、儿童、新市民等群体保障力度。

至今时隔半年,《通报》重点总结了自《意见》印发以来,各人身保险在特定人群保障方面的成绩,重点肯定了38家险企作出的创新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聚焦3亿灵活就业的“新市民”面临的保障难题,为后期服务创新指明了新方向。

01点赞38家人身险公司,鼓励八大方向

4月25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情况的通报》,将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所进行的相关探索分为8类、详细梳理,并对于其中的进步予以肯定。《通报》点名表扬了38家险企在普惠保险产品方面的创新服务。

《通报》重点关注八项内容:

肯定行业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针对近年来火爆的各种普惠类险种,《通报》在给予肯定时指出,各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提供适当、有效的普惠保险产品。

肯定行业在承保“新市民”群体方面做出的努力,产品、服务开发紧扣“新市民”特点:快速崛起的新市民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备受关注,为这些人提供风险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也成为保险业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一是聚焦保障水平偏低、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二是针对“新市民”特点提供产品服务。

肯定行业在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专属养老保险、部分养老年金产品等的开发满足部分养老筹资需求:一是积极开发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专属养老保险产品;二是探索可支持长期化、年金化、定制化领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三是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肯定行业在满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方面的努力,与基本医保做好衔接,将报销范围扩展至医保目录外:一是做好与基本医保的衔接补充;二是将保险产品报销范围扩展至医保目录外;三是加快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肯定行业在提高老年人、儿童保障水平方面做出的努力,服务“一老一小”彰显行业专业能力:一是加快开发老年人特定疾病保险;二是进一步提高产品投保年龄;三是适当放宽投保条件,对有既往症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群给予合理保障。

肯定行业在加大特定人群保障力度方面的努力,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需求、军队特殊商业保险需求等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一是支持群众体育运动和体教融合,提高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保障程度;二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满足军队特殊商业保险需求;三是探索开发区域性人身保险产品。

肯定行业优化开发管理机制,有效实现产品供需良性互动:《通报》指出,各公司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建立健全产品开发和管理机制,有效改善产品供给质量,实现产品供需良性互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肯定行业数字化转型,定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报》指出各公司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努力实现定价更科学、投保更便利、理赔更及时,充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保险需求。

02聚焦“新市民”群体,提出全场景创新要求

今年3月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所谓“新市民”,就是在城镇已经居住的,但是还没有户口的;或者是刚刚拿到户口不足两年、三年的。这个人口数量大概有3亿多,他们都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实实在在的。

按照我国14亿的总人口来计算,“新市民”占比超过20%,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是“新市民”的主要构成。“新市民”虽然从地域上生活在城市中,但实质上并没有转变为真正市民,新老市民之间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仍然是二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都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隔离,使得新市民所遭遇的社会风险骤然增大,成为受城市和乡村双重排斥的“弱势群体”。

为支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月4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4月6日,银保监会在《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及,银行保险机构应做好进城农民等“新市民”金融服务,针对进城农民金融需求特点,研发专属产品。

03开发专属保障产品,关注特定风险保障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针对3亿多“新市民”的保险服务,银保监会在《通报》中从创业就业、住房服务、子女教育、健康服务、养老保障等多方面对保险公司提出了要求。涵盖险种之广可适用于不同新市民的全场景风险。其中,涉及雇主责任险、意外伤害险、出租人责任险、承租人责任险、家庭财产保险,“新市民”子女学幼险、子女升学补助金保险、实习责任保险、教育机构责任险、商业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险业务。

此次《通报》中重点表扬了各险企在针对“新市民”保险保障方面作出的创新成就。例如:中国人寿(601628)的部分意外保险产品主要承保从事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和小微服务行业的农民工;人保寿险的某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与某网约车龙头企业共同开展“司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计划”。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该保险专属计划服务网约车司机达1.5万人。

此外,保险公司还针对“新市民”特点提供产品服务。例如:平安人寿满足新市民在各类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需要,提供7款适合新市民投保的健康保险产品,均不与户籍挂钩,为新市民提供简单便捷、灵活高效的产品服务;如农银人寿的部分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保险产品,契合新市民保险需求。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农银人寿已承保新市民近47.68万人次,理赔2580件,赔付金额超1.13亿元;阳光人寿提供的“全国通赔”服务,新市民客户在任何地方出险,均可直接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全国任一公司柜面办理理赔申请,无需再回家乡或承保地办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与其他群体相比,“新市民”群体有自己特定的风险保障需求,保险公司需要研究这个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和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有效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如针对快递、物流、家政、建筑施工等新市民就业较多的行业,开发更多的专属保险保障产品。”

快速崛起的“新市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特定群体备受关注,因灵活就业等特点,风险保障水平较弱。从市场情况来看,保险公司现有保险产品可覆盖“新市民”所有需求领域,应用于“新市民”群体。但因新市民群体要么非居住地户籍,要么非正式就业,难以参保当地城市的社保,较难符合“新市民”能负担得起的城市普惠保险,而其他商业保险保费也相对较高,“新市民”难以负担。

因此,希望保险公司能针对新市民的特点,进行费率、保险责任等调整,以适应“新市民”的保险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相信在政策推动下,3亿多的“新市民”将成为保险业产品创新的重要关注的方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NEW财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吴静草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