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霖
一纸政策,最关注的还是各色市场经营主体。
1.5万字的《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着实热闹了上周末。
从去年11月的《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到今年4月的《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五个月后新的人身险销售新规再度征求意见。
加之去年底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和此前《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等,一场关于保险销售行为的整肃全面展开,没有更严只有最严。这一次,几乎是涉及全渠道全销售流程的整顿:
从销售误导到代理退保,从经代佣金到银保小账,从赠险套路到代理人规范......近乎围堵各大渠道销售各色“跑冒漏滴”弊端中,也注定将更多看似的“渠道创新手段”堵上。
纵使各色声音不绝于耳,也有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觊觎,但中国保险行业多年自诩的最强环节——渠道或许要沉默些时日了。
那么,作为一个行业真正的底色——产品创新是否到了崛起之时?这一早已提及多年,且各家机构都会重复的宣传语,但更多仅见于宣传,多年少见实质性创新惠及整个行业的产品。
再看当下寿险巨头们每况愈下的保费数字,和行业性的下滑中,是否预示着国内人身险市场存在严重的产品与服务(即国民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和各保险公司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或许要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看一个先决问题:寿险市场需求到底什么样,供给又如何?
1
-Insurance Today-
从保险经营三要素理解人海战术式微的本质
精英代理人无法拯救行业
客户、产品和渠道,企业经营三个本质要素,亦构成了企业三位一体的经营金三角。这三要素在寿险市场中如何发展演变?
首先要看到,“产品” 要素在成长。
在寿险业发展初级阶段,市场主体更侧重渠道经营能力。在“渠道-客户”一组关系中,产品要素被抛开,只做好渠道就可赢得客户。
其次,“人海战术”逐渐式微是不争的事实。
过往三十年,客户对保险产品认识不足,所以产品本身优劣与是否匹配自身需求并不重要,人情单与自保单极为普遍。险企经营重点只在渠道建设,并且是粗放式建设,采用人海战术触达更多客群。这种模式在既往的市场环境下是最有效率的,但囿于代理人的专业素养,可开发的客户资源逐渐枯竭。
如此,我们推论或许“最优代理人”并不是最优解。
有公司敏锐研判,施行“最优代理人”策略,代理人凭借“专业形象”,讲透寿险理念,即可赢得客户青睐,以此持续推进渠道转型提质,当前已成为行业典范公司。
但其主打产品性价比不高,长期被业内所诟病。由此可见,无论“人海战术”,还是“最优代理人”,产品在寿险经营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产品要素在经营金三角中未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产品才是“精耕细作”的战场。
走出“跑马圈地”,步入“精耕细作”是竞争环境下寿险业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当前寿险市场已发生深刻转变,产品要素越来越重要。有赖于经营主体及产品供给的大幅增加、互联网对寿险业的逐步渗透,客户对产品认知愈发深刻,对人身险产品有了甄别对比的意识和行为,客户越来越难被“糊弄”“忽悠”,险企对产品设计开发被迫越来越重视。
即便坚持施行“最优代理人”策略的公司,近年也在持续优化产品供给,主要举措包括逐步降低费率,取消责任捆绑等。没有丰富优质的产品供给,优秀的代理人最终也会流失。这一点或许退保黑产的出现,诉说了一些期间问题。
2
-Insurance Today-
“客户”成熟三阶段预示着
剧烈的改变正在发生,以产品重塑渠道
“以客户为中心”是一句所有险企都在提的转型口号,对应的是“以销售为导向”的旧有营销理念。但“以销售为导向”与“以客户为导向”没有本质差异。
客户为因,销售为果。挖掘客户需求,就是为了销售,销售就是最终目的,不存在经营导向转变。转变的是客户需求,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客户需求已逐渐从“要不要买保险”转向“要买什么保险”,且就在当下。
寿险客户需求在经历了买“人情”,买“专业”后,终于到了买“产品”的阶段。前两者是“要不要买保险”的问题,都是客户在被动购买保险,第三阶段需要解决“要买什么保险”的问题,这是客户主动购买保险的阶段。
“人情”阶段,人海战术最为有效。客户本身没有购买的保险意愿,而是被亲友推销购买保险。哪家公司拥有更多的代理人,哪家公司就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专业”阶段,渠道人力不仅要量,也要质。客户对保险有了初步认知,认识到保险对自身或许有用,但具体能帮自己解决什么问题并不清楚。哪家公司代理人能把保险讲明白,哪家公司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专业”阶段,客户需求仍处于想更清楚的了解保险,犹豫要不要买的阶段。
“产品”阶段,随着保险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对保险业的渗透,目标客户不再纠结是否要买保险,而是要买什么保险。对代理人的需求,不仅要把产品讲清楚,还要推荐优质的产品,匹配自己需求的产品。
当前,寿险产品涌现三大新需求:
“价格”需求,即“我的预算有限,有没有性价比高的产品”。
“责任”需求,即“我很担心/希望这个事,就想专项解决这个问题”。
“核保”需求,即“我身体有点小毛病,能不能买,会不会赔”。
这对产品供给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是通过产品重塑销售渠道。
3
-Insurance Today-
渠道如何再为王
从销售者转变为服务者
渠道为王,也一直为王。渠道建设,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是险企经营的核心。但渠道的经营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而全”的产品在“人海战术”时代,可以充分收割自保件,在“最优代理人”时代,可以尽量提升件均。但当下需要转型产品策略促进渠道建设升级。
近年新兴公司产品优势明显,但保险产品不具技术壁垒,短期可复制。而传统公司庞大销售队伍才是“护城河”。但行业中极少有公司能借助高性价比产品,成功拉动自营销售队伍快速成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动产品转型策略,带动渠道健康成长,驱动业务长期发展:客户是目标,渠道是基础,产品是工具,业绩是三者有力运作的最终结果。
渠道优化已是迫在眉睫,短期或有阵痛,长期必然受益。专业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多元化产品是精细经营客户的基础,单一同质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客户个体需求。借执行此产品策略,作为有效提升队伍素质的手段,让保险代理人从销售者转变为服务者,提供专业保险咨询服务。
4
-Insurance Today-
一家头部公司产品“伤害”渠道的案例
某老七家寿险公司2017-2020年产品定价策略反复调整,高性价与高价值左右摇摆,造成人力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部分外勤区总脱落。
梳理这家公司发展历史:
2006-2012年
以高绩优代理人战略闻名行业,沉淀了一批绩优队伍;2013-2015年,以激进的市场战略为行业瞩目,主打高现价产品,以短期交年金/终寿险,充分释放了沉淀多年的绩优人力的高客经营潜力,迅速做大保费规模,坐稳了市场前六地位。
2017年底到2018年初
为应对香港保险市场的产品竞争,先在深圳分公司,后在广东、福建、佛山分公司的部分中支试点投放低价值率、高性价比的重疾险产品(20年交的新业务价值率仅60%,以往都在90%以上)。
2018年4月
在全国全面开放销售,仅用一周时间完成20亿期交的佳绩。并做规划,通过高性价比重疾险产品带动销售人力发展,再通过新增队伍留存带动进一步重疾险销售,形成业务与人力发展良性循环。
但2019年后,该公司重疾险产品不断提升费率,试图借鉴施行“最优代理人”策略那家公司的做法,以高价值产品带动绩优队伍发展。
笔者认为,此举销售因果关系颠倒,绩优队伍在特定阶段有能力销售高价值产品,但高性价产品才能带动绩优队伍发展。并且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要清醒认识特定阶段不是长期存在的,要研判特定阶段的维持时间。
据观察,近年该家公司系统内分公司业绩排名变化,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分公司排名下降,经济落后地区分公司排名上升,这并非利好现象。在国家城市群都市圈战略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险企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营能力,将决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地位。
案例小结:对客户需求转变理解不足,产品渠道关系认知不清,没有以队伍发展为核心制定产品策略。
5
-Insurance Today-
多家头部公司的共性错误
新人产品误解渠道的案例
多家大型寿险公司曾推动新人专属产品(即该产品只能由入司一定期限内的代理人销售,而原有代理人不能销售),试图营造产品专属稀缺性,促进新人销售。
这类产品往往设计责任简单,费率或有下降。上述做法看似丰富了产品供给,实质没有提升客户选择范围,只是让主管和新人的产品产生差异,反而造成经营难度提升。
在传统寿险业务经营模式中:
公司培训承担“学校教育”责任,只能解决销售共性问题;
销售个性问题则需要师徒血缘制代理人间的“家庭教育“解决;
产品的销售辅导,更多就是个性教育,需要师傅的深入指导,既有业务上的指导,也有氛围上的感染。
现实的情形,师傅们卖了一单,徒弟们受到感染,觉得这个产品不错,也极力的销售。同时,主管也要力争销售,率先垂范,带动新人出单。统一推动主打产品,形成业务共振。而专属产品的模式,反而造成了销售氛围减弱、业务辅导不足的困难。
案例小结:打造队伍专属产品的策略是误解了产品赋能渠道真正涵义,没有以客户为起点思考产品对策。
6
-Insurance Today-
遍数当前热门产品
再看产品如何才能唱主角?
以产品与服务提升经营维度推动产品内生,乃当前热门产品共识。目前大多数险企把经营维度提升方向指向生态建设,也就是“产品外生”战略。
如通过自建或合作,布局医养社区、互联网医疗、保险金信托等保险外延领域。
但同时也面临着建设周期长、投资量级高、风控管理难等诸多商业经营挑战,但此举作为险企中长期发展方向更为合适,也并非所有企业均适宜,多位拥有丰富资源的老牌巨头。
相较于“产品外生”战略,险企应着力推动“产品内生”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保持产品优惠定价,丰富优化保障责任,打造产品内部生态。
产品内生,即产品矩阵化、责任模块化、核保差异化。产品责任越丰富越好,因为客户需求具有高度差异化,丰富复杂的责任既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更能倒逼销售队伍转型升级。
这即要求产品供给内生化的需具备几个节点:
① 设计健康险模块化产品
重疾险与医疗险等健康险产品,可充分拆解细分现有的保障责任,不再捆绑责任打包销售。
以重疾险为例,如身故给付、定期重疾、特定疾病、给付次数等责任,给予代理人和客户自主可选空间。并不断拓展相互独立的保障责任,丰富产品保障功能,挖掘客户保障需求。
以险种核心功能为起点,不断丰富保障责任,形成射线排布,产品责任不断延展。因身故、重疾等众多责任是相互独立的,可集中到一款产品进行组合叠加。
产品典范案例:近年通过互联网经代渠道销售的众多“网红爆款”重疾险产品,如达尔文系列等。
② 构建寿险/年金险产品矩阵
寿险与年金险产品,不同于重疾险相互独立的责任,其责任相互对立,如被保险人数量变化(双被保人夫妻互保)、保额及保费的递增或递减(保额递减房贷定寿)等情况,不能集中到一款产品,设计产品系列提供多元选择。
产品典范案例:华贵大麦定期寿险产品系列,包括大麦定寿、大麦甜蜜家、大麦正青春、大麦房贷宝等。
相较传统公司对于定期寿险经营策略比较保守(定寿不独立销售,作为附加险促高件均高价值主险销售),近年一些新兴公司定寿产品有了较多创新突破,如华贵人寿深耕定寿市场,推出系列定寿产品。中荷、国富、横琴、中信保诚等公司也有相应产品上市。
③ 逐步推动差异化核保
根据官方公布,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亚健康人群占比达70%,个别疾病如甲状腺结节患病率32.4%,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人。非标准体客群规模庞大。
2016年以来,重疾险及医疗险高速发展,国民投保需求意愿爆发。重疾险投保人群已超3亿人,标准体客群已基本覆盖。但仍存大量人群因身体状况,暂被险企拒之门外,不能投保相关产品。作者认为,将非标体人群有效纳入承保范围,将是健康险“下半场”重要增长点。
产品案例:达尔文易核版。已有部分险企尝试对非标体具体病症情况进行细致划分,推出特定疾病核保较为宽松的健康险产品,同时也有整合趋势在大数据技术持续深化应用下,差异化核保值得险企不断研究探索。
后记
寿险市场的激烈竞争有目共睹,只有保持敏感、优势,方可不败。
中国寿险业正在经历一个从未有过的大变革时代,也正从“产品推销”迈向“产品自选”阶段。
“产品自选”是“方案定制”的初阶形式,此阶段客户保险意识提升,需要匹配更为专业的营销员服务,及丰富多样的产品供选择。
希望能尽快看到,寿险市场以内生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不断成长的保险需求,实现寿险业的真正良性转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