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道|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2022-03-11 11:14:20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文 | 《中国金融》记者 马杰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比达18.70%。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就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相关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在满足多层次和多元化长期护理保障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杨明生指出,应充分发挥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长期护理保障供给方面的作用,助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推进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是加强优惠政策支持;二是强化行业标准供给;三是加快护理服务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提出,加快制定商业保险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规范,尽快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建立全国统一的等级评定和需求评估标准,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护理产业发展。同时,不断完善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护理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保险服务智慧养老护理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张琳建议,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她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应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中的一个独立险种,应坚持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原则,个人、单位和政府均应承担筹资责任,尽快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城镇职工全覆盖,加快覆盖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同时也应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基金来源渠道,探索通过调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账户结构,将个人账户中一定比例的资金转变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等方式,减轻医保基金压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鼓励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拓展筹资渠道,提升长护险服务能力。

发展普惠保险,推动完善惠民保类产品的政策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惠民保近两年出现爆炸式增长,同时也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善、各地赔付率差距大、逆向选择等问题。为此,郑秉文建议国家医保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惠民保,允许和鼓励各地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保费,并建立相关行业自律组织和制订行业标准。为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建议:一是完善“惠民保”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惠民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经营;二是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为“惠民保”产品的精准定价和迭代演进、“惠民保”与其他商业保险的保障优化组合以及实现精准保障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惠民保”业务发展,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定向型产品。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张琳建议,监管部门可从产品设计、销售管理两方面进一步出台“惠民保”业务的监管细则;同时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从费用、赔付、参保等方面向社会公众披露数据;地方医保局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保第三方IT外包商对保险业豁免“惠民保”业务需要的医保数据校验、个账查询而产生的接口费用,打破“数据孤岛”,促进医保与商保的互联互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