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回应

2022-01-04 00:53:05 证券时报 

【缘木求鱼】

更好一些的说明“模板”是,承认问题的存在,明确改进的方向,如果能拿出一些具体“帮扶”措施以缓解消费者焦虑,当然就更好。

木木

新能源车专属保险去年底推出后,许多新能源车主反映缴纳保费涨幅明显,尤其是特斯拉,据说保费涨幅达到了“暴涨”级别。两个“例证”流传甚广:其一,一辆Model Y,保费由8278元上涨到1.4万多元。涨幅确实巨大。其二,一辆Model3 P,保费由8000元左右上涨到18000元左右。涨幅骇人。

于是,特斯拉的说明就接踵而至,表达的核心有两点:一是澄清“暴涨说”,给出了新保险上线之后4天来的统计数据,特斯拉车辆保费全国平均涨幅在10%左右,一些高性能版车型的保费,全国平均涨幅在20%以内。二是搞了一下保险“再教育”,表示车辆保险是保障用户用车体验的重要组成,对车险价格变化,公司将定期跟进、关注云云。

平心而论,这种不痛不痒的说明不发也罢。因为如此说明,并未直面并缓解一部分车主的关切,甚至以全国平均涨价水平对标“暴涨说”以及保险知识“再教育”,多多少少还有点儿“打脸”的感觉,这种“说明模板”显然很难产生“正效益”。其实,解释保费多少、涨幅大小的责任主体应该是保险公司,特斯拉应该认真回应的,显然是保险公司的涨价。

新能源车专属保险的保费涨价问题,保险行业的回应也比较及时、明确,回应的核心就是,根据新能源车特点和实际运行情况,增加了保险责任,比如,新能源车以及核心“三电”(即电池、电机和电控),在行驶、停放及充电时发生事故(包括自燃),可享受商业险的赔付。保险责任增加,对应保费相应增加,再正常不过的商业逻辑。就此而言,在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诸如保费涨价之类的事情,可资议论的空间并不大。

不过,这个貌似再正常不过的涨价逻辑,其实并非完全不可撼动,如果新能源车的安全性大幅提高,尤其是电池、电控的安全性大幅提高,客户用车过程中安全感进一步改善,保险责任的增加并不必然对应保费的上涨,保险公司甚至还会根据新能源车实际运行情况的改善调低保费。从这个角度观察,这次新能源车专属保险上线后保费上涨,未尝不是对新能源车生产企业、车用电池制造企业的一种鞭策,谁能意识到并更深地理解这一点,谁就有可能实现发展空间的拓展。

车险业的实践看,在原来的保险模板下,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普遍超过85%,保险公司承保压力巨大。尤其是特斯拉的理赔,据说给保险公司造成的压力甚为巨大,收1元钱的保费,最终要赔出去1.4元,保一辆赔一辆,短期为了保市场、冲规模、立标杆等目的承保,尚可理解,长期这么赔,终归不是个事儿。

保险业终于用涨价,甚至大幅涨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算得上好事。当然,这大约也能算得上一种“另类”回应——对不久前某位电动车“大咖”不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的“另类”回应。就保险业给出的这个“另类”回应,所有的新能源车企业以及相关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显然都需要认真给出自己的回应,唯有认真回应,才有取得真正进步的可能。

当中国的保险公司终于用保费上涨“另类”回应(应该也算是委婉回应吧)某种新能源车实际风险的时候,境外一些机构的回应显然就直白得多。据媒体报报道,美国权威机构《消费者报告》不久前也推出了2021年汽车可靠性调查报告,特斯拉的“战绩”和去年一样,可靠性排在倒数第二。另外,J.D.Power的数据也显示,特斯拉的故障率确实非常高。

就此而言,定性特斯拉此前针对市场议论的说明不痛不痒,大约就可以理解。如此说明显然不太理想,难以赢得消费者信任。更好一些的说明“模板”是,承认问题的存在,明确改进的方向,如果能拿出一些具体“帮扶”措施以缓解消费者焦虑,当然就更好。这不仅仅是特斯拉正确的回应方式,也应该是其他新能源车企业正确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方式,才是能给人信心的方式。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张泓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