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专访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朱友刚:健康险面临“峡谷式”竞争,新阶段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2021-10-25 04:37:57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廖丹

近年来,在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的带动下,国内健康险保费收入增势强劲。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1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91.72亿元,到2020年,健康险的保费增长约11倍,已经达到81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57%。

自2016年诞生后,现象级产品——百万医疗险很快成为健康险增长的新动力(310328)。相对于动辄数千元的传统保险,百万医疗险普惠性优势极为突出,数百元的保费就能撬动百万级的保额,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加入竞争。

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19年中国百万医疗险保费收入规模超过340亿元,同比增长102.9%,到2025年,百万医疗险的保费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在不断变化的健康险市场,百万医疗险下一步该怎么走,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朱友刚在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专访时表示,“风险管理是我们重大的挑战。从医疗险的经营规律来看,每年赔付率上涨6~10个百分点,经营到四至五年赔付率接近70%水平。”在其看来,医疗健康险的经营必须走专业化道路,除了做保险,还要懂医,要知道怎么去管。

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将翻一番

从2010年到2016年,健康险的增速从原来的个位数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51.87%,健康险保费收入也从百亿上升到了千亿级别。这一时期,健康险的发展从探索期进入成长期,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基本医保经办、全面参与大病保险,健康险市场更为丰富。此后,百万医疗险出现,健康险进入到了“百家争鸣”的2.0阶段。

纵观近十年的发展历史,2020年健康险保费已达8173亿元,是2011年的11.82倍;2021年前7个月,健康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5717亿元,据市场人士预估,今年健康险年度保费有望冲击万亿元大关。

同时,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也在逐年升高。从2011年的7.12% 一路增长至2021年前7月的24.81%,已占据了人身险市场中近1/4的体量。

健康险快速增长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行业创新、个人健康意识增强等多方因素共同推动。

从政策层面看,2019年11月,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发布,鼓励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产品融合创新,提升健康保险的服务价值和客户体验。

2020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引入费率调整机制,明确传达了鼓励发展长期医疗保险的积极信号。

“我们初步判断,到2025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会在去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朱友刚表示,从全球来看,不论是健康险密度还是深度,中国与全球平均值相比还有两三倍的市场增长空间。未来几年,随着2030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以及医保改革、医疗健康教育深入,健康保险的需求空间非常广阔。

《2019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职工医疗保险的住院医保实际报销比例为75.6%,个人支付24.4%;城乡居民的住院医保实际报销比例仅为59.7%,个人自付占比40.3%,整体个人卫生现金支出占比28.4%。

做差异化,比短期拼价格更具有价值

朱友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健康险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靠“三差”(死差、费差、利差)赚钱的重疾险,也包括更为复杂的医疗险。而医疗险长期经营的难点在于,对疾病风险、医疗风险以及费用精准管控,持续降低死亡螺旋风险。在朱友刚看来,国内在医疗险领域的探索也就是近五年的事情。

2016年5月,平安e生保问世,通过几百元的保费撬动上百万元的保额,横扫了健康险市场,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7.71%,成为健康险市场近十年来的同比最高增速。作为中国百万医疗险的开创者,平安e生保此后数次升级,持续扩容保障和服务。

谈及百万医疗险初期的探索,朱友刚总结道,基本上走的是以“保险保障”为驱动的行业发展路径。随着监管出台了支持健康保险以及促进健康管理服务的一系列文件,公司向“保险保障+服务”驱动转向,到今天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保险保障+服务”,而是不生病、晚生病、少生病,如果生了病要快速康复,成了买健康保险最核心、最本质的期待和需求。

“从消费者角度看,随着疾病发生率、发生时间和疾病种类的不断变化,消费者追求的是健康险后续一整套服务的支撑和持续回馈,健康险行业需要从产品和服务这两个矩阵重新搭建体系,来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朱友刚表示。

2021年,平安e生保推出了全家福,家庭共享1万元免赔额;平安e生保·大湾区版覆盖港澳地区就医服务。近日,升级的平安e生保2022在行业中率先纳入CAR-T疗法,解决了先进疗法不可及的问题。

朱友刚指出,当前,健康险发展还是起步阶段,更多保险公司进入到这一市场,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广大消费者来认知健康险——是家庭美好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对于平安健康险而言,要做出差异化,真正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以此去开发和创造需求和产品,比短期拼价格更有价值。

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是“一体两面”

尽管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但是也正面临着“峡谷式”的竞争。如果忽视健康险经营规律,则无法适应新发展环境。根据公开信息披露,2020年19家险企的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超过了65%,其中6家的赔付率甚至超过了100%。

“从医疗健康险的经营规律来看,每年赔付率上涨6~10个百分点,经营到四至五年赔付率接近70%水平。”朱友刚强调,医疗健康险的经营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从而推动健康险行业长期稳健、高质量发展。

在朱友刚看来,医疗管理服务和健康生活服务是“本”,基于此来构建医疗健康服务驱动平台。健康险专业之路的背后,是以医疗健康管理为驱动的保险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医疗健康管理实实在在的体验,这才是“健康中国2030”所需要的健康服务,也是实现健康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环。

“健康管理从健康保险诞生起就与之息息相关,它是一体两面。”朱友刚表示,“我们经常说要治未病,不能等到客户生病的时候才去提供财务保障和风险管理,应该是在客户生病的时候,以及生病前和不生病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

走“保险+管理式医疗”的专业化道路,保险公司需要与医保、医院、医药等几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加强数据连接,建立一张健康生态网,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从被动赔付变为主动的事前管理。

作为中国平安(601318)“大医疗健康”生态下的重要保险支付方之一,平安健康险深耕健康险领域,通过多年布局,目前已形成“保险保障+就医服务+健康管理”的业务模式。目前,已建立起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合作医疗网络,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80万名医生,合作医院、诊所超10万家;在国内,平安健康险已与61家全国排名前 100综合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其中排名前十的综合医院覆盖率已达90%,4个省市实现100%覆盖。

经营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平安健康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从2016年的7.88亿元发展到了2020年的122.08亿元;健康管理服务收入也从2.5亿元一路增长至10.65亿元。净利润从2017年的1.56亿元升至2020年的5.95亿元,进入稳定盈利期。在朱友刚看来,应从医疗健康服务体验的角度来解决业务增长的问题,而不是就保险谈保险的增长。

朱友刚坚信,中国能做出来比联合健康集团更优秀的、更具有标杆性和引领性的医疗健康服务。“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一条新时代特色的健康化保险之路。”他称。

健康险,3.0阶段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2020年开始中国健康险进入了开启专业化道路的“3.0时代”,其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用新理念来打造新时代。在朱友刚看来,未来十年,健康险公司需要打造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人才、专业分群、专业定价、专业产品、专业医疗、专业理赔、专业服务。

以专业人才为例,未来需要打造“医疗+科技+保险”的“334”专业队伍。首先30%是医疗、医药、健康管理的专业人才;其次30%是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人才;其余的40%则是保险精算、产品营销人才。

业内展望,未来不同客群需求将分化,健康险公司需借助科技细分客群,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关注慢病人群、老年人群等特殊人群,并针对特定疗法、人群,开发特色健康险产品。

所谓的专业分群,应基于客户特征、价值、需求等多维度,挖掘客户需求和偏好,智能输出客户产品及策略,匹配立体、全面的多层次产品。

专业定价,则是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构建精准定价模型,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差异定价;

专业产品方面,构建产品工厂,开发真正解决全民健康保障需求的产品。朱友刚表示,“接下来,平安健康险将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分级,以更好的解决客户场景化的需求。”

专业医疗方面,需要建立完整的社商医疗大数据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AI医疗知识图谱,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诊断;

专业理赔方面,要聚合各类风控数据,打造智能理赔风控模型,助力打击社商保险欺诈,缓解社会“医疗通胀”;

专业服务方面,要打造智慧运营体系,用科技支撑,实现有温度的、便捷简单的健康服务。

据了解,在强大医疗网络资源基础上,平安健康险可为客户提供多项特色服务:覆盖超过50个城市,1061家医院的预约+直结结算服务;覆盖10大城市超过42家医院的高端驻点服务,驻点人员可全程陪同就诊;10个工作日内安排全国顶尖医院的住院就医服务;5个工作日安排全国顶尖医生的第二诊疗意见服务以及辐射海内外的全球紧急救援服务等。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