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绿色保险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2021-10-13 10:59:00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导读:绿色保险作为环境风险管理工具,是绿色金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福建保险业扎根生态省建设,参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

作者|王建魁 孙哲斌「福建银保监局,王建魁系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19期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称“碳达峰碳中和”)。早在2002年,福建省就已成为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生态省建设是多年来包括保险业在内的福建全省人民和各行各业的共同意志。绿色保险作为环境风险管理工具,是绿色金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福建保险业扎根生态省建设,参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福建保险业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有序发展绿色保险,构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福建框架”,融入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整体布局,服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有益成效。

构建绿色保险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福建框架

立足森林覆盖优势,聚焦碳汇资源保障

福建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是国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省份。近年来,福建保险业立足林业优势,持续创新推广林业碳汇保险模式。一是首创碳汇融资模式。2021年3月,在南平试点全国首单“碳汇贷”银行贷款型森林火灾保险,为当地国有林场提供2100万元融资。二是首推碳汇保险产品。2021年5月,在南平、龙岩分别试点碳汇价格保险、碳汇指数保险,是全国首个碳汇价格和首个碳汇指数保险项目,实现了碳汇保险的新突破。三是推广森林综合保险。福建森林综合保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涵盖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多种责任在内的综合性险种,承保面覆盖全省,2021年上半年为全省森林提供风险保障约700亿元,是保障林业碳汇资源最重要的传统险种。四是试点古树名木保险。在福州永泰、龙岩长汀等地推出古树名木保险,其中永泰承保约2700株(涉及树种多达15类),长汀承保约2200株。五是试点林下经济保险。在龙岩武平试点林下经济保险,为林下种植的仿野生灵芝提供风险保障。

立足生态环境资源,聚焦环境风险保障

福建保险业以“山更绿水更蓝”为目标,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本地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聚焦环境风险保障,全面助力生态省建设。一是保障环境污染风险。福建早在2014年就在泉州、三明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于2017年起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该险种,2021年1~7月已为全省543家企业提供9.47亿元的风险保障。在三明试点水质指数责任保险,目前已覆盖5个县域,承保面积超9500平方公里,提供风险保障2500万元。二是保障农业生态风险。福建于2006年启动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种植、养殖、气象指数、价格指数、产业扶贫等险种大类,兼备政策性和商业性险种的“保灾害、保病害、保价格、保指数”综合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有力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上半年,农业保险已为全省提供约2800亿元的农业风险保障,支付赔款约2.84亿元;农村公路灾毁保险为全省农村公路提供风险保障约980亿元;江海堤防保险为全省约4000公里的江海堤防提供风险保障约220亿元。三是保障海洋生态风险。助力海洋强省战略,试点船舶污染责任保险,2021年1~7月已提供风险保障2.75亿元。试点海水养殖赤潮指数保险,2021年1~7月已提供风险保障约1600万元。近期,福建保险业正在积极研究保险支持“深海装备养殖”工作。

立足新兴绿色产业,聚焦节能减排保障

一是保障绿色交通产业。根据新能源汽车类型及其行驶证使用性质,承保新能源汽车交强险和商业险,2021年1~7月全省承保新能源汽车约6.38万辆,同比增长98.7%。为省内10家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提供产品责任保险,累计风险保障达70亿元。二是保障清洁能源产业。为在闽陆上及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企业财产保险,累计风险保障约330亿元。在漳州、南平、宁德和莆田等地推广家庭太阳能(000591,股吧)光伏设备综合保险。在宁德、漳州分别试点核物质损失保险、核电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为宁德时代(300750,股吧)等清洁能源类企业提供机器损坏险、企财险、产品责任险等一揽子保险。此外,福建保险业还在积极探索研究新能源充电桩、新能源电池、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等绿色基础设施相关保险产品。三是保障首台(套)首批次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承保龙净环保(600388,股吧)重大技术装备若干批次,曾入选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工作补助项目。在泉州试点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四是保障公益水利工程。在龙岩上杭试点公益型水利工程保险,为当地小型水库提供5亿元风险保障,提升公益型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五是保障绿色信贷发展。探索“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模式,在三明试点林权抵押贷款森林综合保险,2021年上半年提供融资增信约2.4亿元。

绿色保险融入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整体布局

突破污染治理瓶颈,融入生态治理布局

福建保险业对绿色保险狭义上是环境污染的事后保险补偿制度安排早已形成共识,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近些年,绿色保险已主动融入福建环境预警机制、生态修复机制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增强了政府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一是融入环境预警机制。一方面,政府依托绿色保险建立环境预警机制,调动保险业资源深化“环境布控”。如三明依托水质指数责任保险建立“水质预警”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搭建“保险机构、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三方水质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基于保险合同关系,可以为高风险企业提供预警服务。如泉州、三明等地建立专家服务模式,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企业开展“环保体检”。二是融入生态修复机制。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问题,若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涉事相关企业往往会陷入资金短缺甚至濒临破产,导致最终需要财政资金兜底治理工作。如果政府、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或相关企业在事前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险赔款成为污染治理的重要资金来源,将缓解污染治理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经成为福建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宁德建立“绿色保险+生态司法”修复机制,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管理运营新模式。三是融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为解决病死畜禽危害人畜安全、污染环境、流入餐桌等问题,福建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养殖业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在提升养殖场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保障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

突破环境保护难题,融入绿色发展布局

通过探索实践,福建保险业逐渐认识到绿色保险在广义上是为了解决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难题而提供的配套保险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如果融入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整体布局,将成为保险业助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切入点。简言之,通过绿色保险制度引导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闯出“既发展又绿色”的新路。基于这个思路,福建保险业在林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等领域集中发力,推动绿色保险融入地方绿色发展总体布局。一是融入林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发挥林改策源地优势,深化森林资源管理、林地规模经营、林业金融创新、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林业碳汇等重点改革,是福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工作。为契合林业高质量发展布局,福建构建了“保灾害、保病害、保碳汇、保信贷”的森林保险模式,部分地区还依托当地林业资源特点摸索出了区域特色模式,如三明碳汇“质押+融资+保险”模式、南平“贷款+保险+担保”模式和龙岩林下经济保险模式。二是融入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展绿色低碳的海洋经济是核心区建设的应有之义,对兼备稳定、整合、增信、联动功能的绿色保险需求面十分广泛。目前,福建构建了“保灾害、保责任、保污染、保信贷”的海洋保险模式,不仅在船舶污染、赤潮等海洋环境污染领域有所建树,而且在绿色基础设施改造融资增信领域亦有突破。如宁德借助“渔排贷+渔排保”模式将传统养殖设施更换成环保养殖设施。三是融入基础设施发展布局。安全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核心区建设的必要条件,江海堤防保险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模式在福建基础设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路掌通APP”植入保险模块对全省农村公路进行全流程在线管理。泉州安溪基于保险公司在典型高边坡地段试点安装的地质灾害监测站预警滑坡灾害。

突破资源禀赋约束,融入绿色产业布局

福建保险业已经深刻认识到绿色保险需要融入地方绿色产业布局,深耕地方绿色产业土壤,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在撬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实现与绿色产业的共生发展。“八山一水一分田”决定了福建各地绿色资源禀赋和绿色产业布局各有特色,福建保险业据此重点在再制造、绿色品牌、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领域排兵布局。一是融入再制造产业布局。保险公司将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车险维修备件体系,规范使用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助力再制造产业规范化发展。如三明推广事故车辆“低碳修复”技术模式,鼓励在维修中使用再制造配件。二是融入区域绿色品牌布局。融入区域绿色品牌布局是绿色保险的最新尝试。如南平探索原产地农产品(000061,股吧)质量安全绿色保险模式,为“武夷山水”绿色产品提供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助力“武夷山水”区域品牌建设。三是融入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围绕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福建研发推广区域特色农业险种,摸索出了以宁德“山海清”和三明“一县多品”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大黄鱼、竹荪、蜜柚、白鸭等20余个地方特色险种在宁德、三明、漳州、龙岩等地应运而生。

制定绿色保险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整体战略

转变社会治理观念,规划绿色保险蓝图

目前,我国绿色保险总体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受制于绿色保险发展时间短、宣传力度弱、覆盖范围窄等问题,部分地区或部门对于绿色保险的意识和应用不足,形成了“事前不保险,事后想保险”的被动补救式局面。对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快转变社会治理观念,孵化培育绿色保险意识,尽早规划绿色保险蓝图,将绿色保险纳入政府生态环境工作的“工具箱”。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组织各方面力量解决绿色保险定义和责任范围不清晰问题,研究明确绿色保险定义、功能作用、经营模式、行业标准、责任认定、大灾风险分散、行业技术规范和监管政策等相关内容,为绿色保险颁发“身份证”。二是构建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绿色保险法律体系,如可以参考道路交通领域的“交强险条例”,在矿产开采、金属冶炼、危化品生产和运输等环境高危行业建立包括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内的强制性绿色保险制度,对潜在污染企业进行清单式监管。三是构建政策体系。参考绿色保险先行国家在环境评估、风险管理、财税优惠、责任认定等方面的国际经验,结合国情甄别利弊、摒弃借鉴、为我所用,及早建立绿色保险政策体系,支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容错免责,激发绿色保险发展动能。建立保险资金投资绿色产业项目的投资规则和政策体系,通过保险资金规范化的稳定投资满足绿色产业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助力“双循环”重大战略实施。

转变行业发展理念,规划绿色保险布局

保险业目前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的阶段,部分领域非理性竞争还引发了违法违规乱象,对行业发展和行业形象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引导保险业转变发展理念,加快规划绿色保险布局,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一是校准发展方向。绿色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清洁能源充电桩、清洁能源电池、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深海装备养殖等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业。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基于价值创新的蓝海战略,深度应用高新技术,广泛积累精算数据,丰富绿色保险产品,在绿色产业发展中抢得先机,就有可能开辟新的增长空间。二是发展碳汇保险。构建“碳汇+保险”模式,鼓励保险公司探索丰富碳汇保险的应用场景,通过森林综合保险、碳汇价格指数保险等向碳汇项目提供森林自然灾害、碳汇价格波动等风险保障。三是建立统计制度。针对尚未出台绿色保险统计制度、保险公司业务管理系统未标识绿色保险的情况,在明确绿色保险定义和保险责任范围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制定专门的绿色保险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全面准确。四是建立服务评价机制。引导保险公司建立绿色保险服务评价机制,既要考虑绿色保险产品的综合赔付率、综合成本率等传统财务指标,也要考虑通过绿色保险事前参与预防性减损、止损等服务指标,鼓励提升风险管理服务能力。五是建立产品创新保护机制。针对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情况,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先试积累精算数据,给予绿色保险创新产品一定期限的保护期,激活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内生动力。

转变金融合作模式,规划绿色金融框架

为更好发挥绿色金融优势,在坚持总体风险可控的大前提下,建议科学规划未来绿色金融框架,为绿色产业、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更安全优质的绿色金融服务。一是建立绿色保险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投资周期长的优势,相对更适合投资长期的绿色产业项目,建议建立绿色保险投资基金,鼓励保险资金投资绿色环保、清洁能源、节能制造等绿色产业项目,以绿色保险投资基金为示范,带动全社会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营造绿色发展的投资大环境,解决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二是建立银保绿色合作机制。针对目前绿色产业项目普遍面临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强,以及部分银行绿色授信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探索“信贷资金+保险资金”合作融资模式,为投资期限较长、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项目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融资规模相对较小的绿色产业项目,建议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构建“绿色信贷+信用保证保险”机制,通过保险机制为绿色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三是完善碳金融服务模式。在完善碳汇市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信贷、债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在碳金融领域的发展潜力,完善构建综合性的碳金融服务模式。■

(责任编辑 马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