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信心减弱 保险公司新业务承压

2021-09-10 14:26:05 金融时报 

保险消费者 信心指数略有下降

近期,2021年二季度中国保险消费者保险信心指数发布。经统计,二季度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6.3,较今年一季度下降4.4,但仍处于信心较强区间。其中,人身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5.7,财产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6.9。

增购保险的意愿偏弱

调研结果显示,二季度消费者增购保险的意愿有所减弱。其中,消费信任偏好和保险消费意愿降幅较大,消费自信程度下降6.5至68.0,这表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乐观程度有所削弱。在增购保险意愿测评中,得分下降14.4至49.0,处于信心较弱区间,这显示出当前保险消费者增购保险的动力不强。

消费者增购保险意愿的减弱,也反映在上市险企上半年业绩中。

2021年上半年年报反映出,上市险企新单保费整体有所承压。由于业务节奏及产品结构变化,以重疾为主的价值率较高的长期保障新产品新单保费占比显著下降,导致价值率下滑。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一年中新业务所获的利润占总业务额的比例分别为22.3%、31.2%、25.4%、12.2%,同比均有所下滑。其中,太保下滑最多,达11.6个百分点,总体延续前期下行趋势。

根据调研结果,构成个人消费信心的指标中,保险消费者对保险的推荐意愿变动将会影响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能力感知,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续保和增保意愿。调查表明,二季度消费者推荐意愿较一季度下降5.0,能力感知较一季度下降6.6,续保意愿较一季度下降7.9,增保意愿较一季度下降14.4。

增购保险意愿的下降,也影响到保险业整体的业绩。2021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4.2%;新增保单件数221亿件,同比下降7.4%。保费收入增速放缓,消费者的推荐意愿和增购保险意愿下降明显。

“险企需要高度重视消费者保险需求变化,针对消费者个人消费意愿的走弱趋势及时做好应对准备,可以从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优化产品供给角度影响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能力感知。”报告如此表示。

来自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的专家建议,保险行业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向消费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和产品,加强对业务员的能力培训,提升消费者能力感知,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续保意愿和增购保险意愿。

消费者信心指数减弱

从调研结果的数据上看,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三个一级指标得分较今年一季度均有所下降。其中,个人消费信心下降较多,由69.6降至63.1;行业环境信心降幅居中,由70.5降至66.8;宏观环境信心下降较少,由73.9降至72.1。

六个二级指标得分也较一季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保险消费意愿、行业服务满意度、消费信任偏好的降幅位列前三,下降数值分别达到了7.6、5.3和4.8,成为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行的主要因素。

保险消费者对行业服务满意度有所下降。构成行业服务满意度的三个指标为能力感知、诚信感知和友善感知,得分分别下降6.6、5.9、3.3。其中能力感知、诚信感知降至信心平稳区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但是,保险消费者的行业社会形象感知得分相比有所上升。2021年二季度保险消费者行业社会形象感知得分较一季度上升0.6,且今年前两季度始终处于70分以上。行业社会形象指标衡量消费者是否感受到保险行业为消费者提供了风险保障,该指标得分的稳定表明了当下消费者能够持续感受到保险行业提供的风险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消费者对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保持较强信心,今年前两个季度宏观环境信心得分为73.9和72.1,行业环境信心得分为70.5和66.8,虽然都有所下降,但仍处在信心较强区间。

波动的主要原因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分析指出,保险消费者个人消费信心有所削弱是导致二季度保险信心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数据看,二季度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64.7),较今年一季度(70.7)有一定程度下降。二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担忧和对业务员的不信任感逐渐显现,导致消费自信程度和个人信任倾向得分下降,进而削弱消费者信心。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指出,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波动趋势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走势基本一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储户未来收入指数也处于50分位数水平,这和保险消费者对于未来消费能力的担忧相互印证。考虑到信心指数作为先行指标,消费者的收入下降可能尚未完全发生,因此建议密切关注消费者收入变化趋势,分析测算消费者收入变化对行业的影响。

(责任编辑:刘思嘉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