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发布式——“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研讨会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与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香山财富研究院协办。
来自国家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银保监会、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的嘉宾,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养老金业界代表及媒体共聚一堂,就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这一重大主题进行研讨,为中国养老金事业发展建言献策。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先生,就当前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议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肖远企发言实录:
尊敬的戴行长、郑主任、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首先要祝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的发布。下面我就从怎么样发挥金融的优势来发展商业养老谈点看法。
目前我国商业养老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体现在过度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压力较大,替代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支柱覆盖面相对不足。第三支柱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规模非常小。产品结构整体单一,同质化比较严重,价格也比较较高。养老理财产品非常多,但在销售对象、存续周期、附加服务、产品收益等方面与其他投资理财产品缺乏本质区别。
另外,我国资产管理金融工具大多期限比较短,广义养老金融资产普遍有短期化趋势,我们初步统计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在居民储蓄90.3万亿元里面3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只占3成,5年期占比不到1%。在银行理财产品中,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总额是24万亿,24万亿里面1年期以上占比只有9%,居民投资国债的期限集中在3-5年,5年期以上的只占0.9%,整体上我国金融资产分布普遍期限短,很难发挥商业养老金融的功能。
养老金融专业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商业机构普遍追求年度绩效和利润考核,长期投资风险偏好都比较低,所以经营养老金融产品的公司也普遍存在考核指标偏短期化,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资金投资运营能力急需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国家可动用的金融资源非常庞大,可转换为第三支柱养老金的资金空间非常巨大。
目前我们国家储蓄存款、理财、保险资金三项加起来规模合计已经超过150万亿元,这是庞大的金融资源。可转换为长期养老资金的金融资产金额也非常可观。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居民风险收益平衡的投资意识明显增强,对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比过去更加清晰,而且更加青睐。资本市场改革正在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对直接融资,特别是权益融资的需求不断扩大,为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目前居民手中并不是没有钱,主要的就是缺乏养老用途和养老功能的长钱,有短钱,但是缺乏长钱,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改革,将个人储蓄和个人投资的一部分资金转化为商业养老资金。目前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都已经比较成熟,大力发展我们国家商业养老金融具有非常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优化金融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刚才戴行长讲了,我们直接融资比例比较低,到目前为止,社会融资里面银行信贷融资占比是60%以上,债券融资26%,但是在26%的债券融资里面有70%以上债券由银行持有(即:银行是绝对的投资主力)。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资产规模占比超过90%,金融资产期限比较短,资本市场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也缺乏稳健的机构投资者,资金短进短出,很容易出现市场波动。养老资金期限来源非常长,投资运营也需要跨越长经济周期,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一些比较成熟的金融体系的国家,它的资本市场里面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里面养老基金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反过来一个健康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也能为养老金发展提供可预期、可确定的投资渠道和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第二,发展养老金融也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能会加速到来,2019年底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1%,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到12.6%。据测算,“十四五”期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总量突破3亿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发展商业养老金融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缓解养老保障的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发展商业养老金融也有利于集中长期稳定的资金,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充足的优质金融资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很难有效匹配这样一个需求。目前能够满足科技创新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工具明显不足。
第四,发展商业养老金融也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降低经济杠杆率。长期以来,我们动员规模巨大的储蓄资源,支撑了高投资和经济高增长,但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大部分资金很难形成债务资金,能够形成资本,成为筹资者权益的比重比较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债务融资往往比较符合传统行业融资需求。然而一旦经济进入增速换档或新旧动能转换期,因债务融资规模过高造成融资成本高、债务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弱、创业创新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会出现。所以发展商业养老金融可以形成巨额的长期资金,增加资本积累,有利于降低宏观杠杆率和分部门的杠杆率,降低经济主体债务富达,增加长期的资本供应。这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所以发展商业养老金融十分重要、迫切,也具有较好的条件,但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举措。如果继续沿用现在惯性的方式可能不会有大的突破,所以必须要有创新的举措和思维,以便在较短时间之内推出真正具有养老功能、遵循养老规律的金融产品,积聚比较大规模的养老资金。
(一)要有创新的理念。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这是成熟投资文化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投资文化理念一定是包含这几个方面,注重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我国商业养老金融之所以发展缓慢关键原因就是缺乏与养老金融属性相契合的投资理念,投资行为普遍短期化、投机化,不愿也不敢做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以保险资金为例,目前保险公司有7万多亿元的长期资金,找不到相配套的跟它匹配的投资工具,所以只能长钱短投。长周期计算它的平均收益率并不高,低于刚才戴行长披露的社保基金20年8.4%的平均收益率,商业保险公司因为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考核对短期利润这种过度依重、过度考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金。所以发挥长期投资的巨大优势,推广这些理念,我们商业养老金融才能够走出一个新的发展路子。
(二)必须有创新的机构。我国广义上的养老金融,包括居民储蓄、长期投资和存量的现金都可以算是广义的养老金融,市场上所谓的现在也有一些养老金融产品,目前也有一些,名字上冠以“养老”二字的金融产品、投资产品比较多,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养老的特征,都是一些短期的投资工具,与其他的理财产品、基金投资没什么差别,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模式的话,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长期投资,所以很有必要在当前阶段建立专门的机构经营管理个人养老金融,以便培育和引导公众长期投资和养老投资的意识和文化,以便在较短时间之内能够聚集较大规模的商业养老资金,也有利于在短期之内能够开发和推出标准化的养老金融产品,给予市场一个示范和带动,在条件成熟以后,在积累经验以后,再大力推广。
(三)必须要有创新的产品。要明确养老金融本身的规则、统一产品的标准,体现资金的安全性、投资长期性和领取约束性等特征,个人养老金融既要按市场化、商业化原则运作,但又是一项准公共产品,兼顾商业与社会两方面特性,在交费方式、领取条件、资金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估与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和推出特定养老金融产品,同时对现也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进行规范,对那些打着养老噱头,不具备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要进行彻底纠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这样一个现象。
(四)必须要有创新的机制。首先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进行跨越经济周期的考核,以熨平经济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不能够过多地追求短期利润。其次要建立与养老金融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由真正熟悉养老金融规律、具备专业投资能力的人员来从事养老金的投资和管理。再次就是完善风险缓释安排机制,通过资产配置来确保养老投资的本金安全,并且确保有一定的增值。我们最近请国际上一个著名的养老专业投资机构开发了几个专属的养老金融产品,他们的养老金融产品就是通过产品本身的设计来确保本金的绝对安全,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一部分专门用来投资,投资产生的收益就是投资人的增值,除了本金以外,还有资金的增值,产品本身的设计就能够实现这一点。
(五)要积累风险准备金,设立平滑基金。同时要建立破产隔离安排,特别是投资机构和托管机构都要建立破产隔离的机制。
(六)要健全公司治理机制。需要愿意做长期投资,追求长期回报的股东来发起设立或者参股入股养老金公司。股东非常重要,股东董事会每季、每半年、每一年度都要下达利润目标,如果这样的话做养老金融的公司是不可能做长期投资的,一定是要满足股东的短期回报要求,这样他也做不了,投资收益率就像刚才讲的保险,商业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还赶不上社保基金理事会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东要求短期回报,管理层或者董事会一定是按照整体考核机制、考核办法进行投资决策,也是尽量能够有短期的高回报,但是最后长周期计算并不能实现这个。所以股东非常重要,一定要能够进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长期回报、有长远眼光的股东来做商业养老金融公司的股东。同时这些股东也不应该干涉、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
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