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信保业务监管加码: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2020-09-23 02:37:38 21世纪经济报道 

“银保监会发布的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保后操作指引可以理解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补充细则,是后者落地的必经步骤。客观地看,这对融资性信保业务发展利大于弊,能够有效规避过去一段时间发展中的风险问题,让行业重新回到正轨,加速健康发展。”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9月21日,银保监会发布《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和《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简称“两个指引”)。

何为“融资性信保业务”?融资性信保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为借贷、融资租赁等融资合同的履约信用风险提供保险保障的信保业务。

全流程管理

两个指引在保前管理和保后管理两大环节分别作出细化要求,覆盖保前、保后的全流程管理,尤其针对当前融资性信保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操作标准。

其中,针对保险公司独立风控能力不足问题,两个指引明确了核保和系统功能要求。例如,明确履约义务人的核保政策和客户准入标准、抵质押物的分类评估标准和管理要求、业务系统功能设置标准和指标监测预警机制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一些出问题的融资性信保业务,不少是保险公司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客户与业务来自互联网场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足,风控能力、模型手段也跟不上。

一些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独立风控能力不强,却心存侥幸开展业务,对借款人的风险审核管控主要依赖合作助贷机构,以协议方式将核心风控环节委托助贷机构,并要求其提供相关反制措施或兜底承诺。

两个指引针对合作方管理缺失导致风险传递的问题,强化合作方要求和过程管理。例如,明确销售代理机构、数据服务机构、抵质押评估第三方、追偿机构等合作方的要求,并对追偿工作的合法性提出要求。

在程瑞眼中,两个指引均凸显了三大原则——消费者保护原则、审慎风控原则、融资专业化原则。

程瑞以审慎风控原则为例,两个指引有三大亮点:一是明确保险公司总公司的主体责任,由总公司负责制度管理、核保管理等核心职能,提高业务权责主体的层级;二是细致地规定了保前、保后的各环节合规要求,甚至细化到管理指标的要求;三是单列提出了对合作方、反欺诈等风险领域的管理要求,体现了严谨和审慎的监管态度。

程瑞指出,在融资专业化原则上,两个指引罕见地在保险监管指引中引入融资领域的专业要求,如抵押品管理、逾期催收管理、流动性管理等,并且在统计上引入M0-1转化率、M0-2转化率等专业的贷后管理指标,符合融资性信保业务的业务规律,细致且专业。

融资性信保业务的“苦”

事实上,这并非银保监会首次对融资性信保业务“出手”。

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区分了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信保业务,重点聚焦高风险的融资性信保业务的监管,提高对融资性信保业务在经营资质、承保限额、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监管要求;6月,又下发了《监管提示函》,再度强调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执行新规,谨慎开展新增业务,防范合作方风险传递,妥善处置风险。

这并非没有缘由。今年4月,在银行业保险业一季度运行发展情况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疫情期间,公司经营波动加大,部分企业和个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违约率增加。比如,信用保证保险赔付率一季度呈大幅上升趋势,上升的比例约50%。

这与经济周期、环境变化相关,也与一些保险公司的“重规模轻风险”相关。不少保险公司曾吃过信保业务的“苦”。浙商财险、长安责任险、中华联合财险、易安财险等都在这方面有过前车之鉴。

作为上市保险公司,人保财险的信用保证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18年的115.7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27.63亿元;但承保利润从1.85亿元下降到承保亏损28.84亿元;综合成本率从96.9%增长到121.7%。

好在人保财险“挺了过来”。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研报显示,上半年,中国人保(601319,股吧)财险大幅压缩信保业务,同比大幅下降58.6%,综合成本率138.6%,预计当前信保业务的负面影响已充分暴露,后续随着存量风险的处置以及增量业务的质量把控,信保业务的承保盈利能力将逐渐恢复,最坏的时刻已然过去。

在中国人保2020年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关于“融资性信保业务”的话题成了关注焦点。人保财险党委书记、总裁谢一群表示,公司着力推进融资类信保业务清理整顿,逐步出清存量风险。融资类信保业务的风险敞口明显下降,今年6月末风险敞口较2019年末下降约22%,此类业务风险基本可控。公司在保持车险业务盈利能力的同时,将大力发展责任险、健康险、个人非车险业务,严控融资类信保业务风险,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整体业务高质量发展。

重点在风控和业务策略

在《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和两个指引相继出台后,保险公司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将更加审慎。

某保险公司从事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拥有核心风控能力的保险公司可以在监管要求下继续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缺乏相关能力的公司应该知难而退。与车险、短期意外险等相对标准化产品相比,融资性信保业务对风控有着更高要求。”

“未来,保险公司会更加审慎地审核融资性信保业务,尽可能地将风险前置,建立一套明确、精细化管理的融资性信保业务核保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核保流程、准入标准、风险分类和额度管理等。”北京一家保险公司信保业务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不过,审慎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不等同于不做。“虽然行业中出现了融资性信保业务经营不善的情况,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业务的价值。事实上,任何一个金融工具都是中性的,做得好与不好更多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使用它。”上海某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今年信用保证保险的监管规范逐步落地,行业将更为规范。“这类本身有市场培育的过程,保险公司也有自身能力建设的过程。但没有能力的时候不能冒进扩大规模,现在大家应该更加理智。”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市场需求角度看,融资性信保业务的需求旺盛。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用等级不高,银行等信贷机构希望第三方提供增信;另一方面,诸多消费金融场景,互联网金融机构及资金提供方也希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这一领域是不缺市场的,信用保证保险也有利于促进融资市场完善。

不过,周瑾强调,从保险公司这类业务拓展的角度看,重点在于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选择策略,只有具备强大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控制措施,才能从大量的市场需求中过滤掉欺诈类客户,选择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业务,才能确定相应的风险对价以获得风险补偿。

(作者:李致鸿 编辑:张星)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