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2020『慧保天下』举办的主题为“穿越周期 韧性前行”保险大会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召开。人保健康总裁华山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华山表示,从健康险当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的规模正在快速增长,2016-2019年,除了2017年以外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2019年1~11月6500多亿,今年有望突破7000亿,2025年健康险预计达到2万亿。
以下为华山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2020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今天站在这有点忐忑,甚至有点紧张。收到『慧保天下』的邀请后,我一直在想应该从哪一个视角去谈今天这么一个话题。想来想去,从一个老保险的视角看新健康。说老保险,我在人保产险从业30多年,是个纯粹的产险人,到现在我感觉都是产险的思维。
但是在人保健康的120天,这短短的4个月,我一直在学习、思考和观察。今天带着这段时间对健康险的思考给大家做个汇报,算是抛砖引玉。首先我有三个方面的观察。
第一,从健康险当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的规模正在快速增长,2016-2019年,除了2017年以外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2019年1~11月6500多亿,今年有望突破7000亿。昨天国兴办王副主席提到2025年健康险预计达到2万亿。
第二,健康险是各险企的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我最近看了一些资料,在这三类公司当中,特别是产险和寿险已经把健康险作为未来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去推动。
第三,各种跨界纷纷涌入。比如大健康、医养护的布局,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等,保险科技的新起。
面对这三方面的观察,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健康险是蓝海吗?
我相信健康险是不是蓝海一定是在座所有人应该去关注的话题,而且它关系到这么一个市场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所能听到的是面向未来2万亿元的保费规模,并同时带来10万亿的商业的机会。但是同时我们又看到,在某些细分领域,细分市场,健康险的竞争已经几乎到了惨烈的程度。我想从这三个维度来谈健康险这片蓝海,
一是政策环境,我们认为政策环境目前还是好的。但是配套的体制机制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就2017年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大会上提出,要从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伴随着总书记的要求,相关部门出台了包括三医联动、互联网医疗等,对整个商业大病保险带来很多政策的机遇,同时从法律上明确了商业健康险的重要地位。
第三个我们看到健康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同时我们又看到,实际上保险公司在和医院医保的合作当中,我们还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特别是在数据,客户,系统这些对接方面,难度是很大的。另外一个,我们在进行一些政府委托业务,比如说城乡大病医保、城乡新农合,这些业务的定价制止,资金的筹措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第二个特点,我们的社会需求还是很大的,这里面我们说从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等等,包括医疗保险费支出的增长,这个市场前景是非常的大。但是我们从保障的程度来看,比如我们对年轻人,对健康体产品很多,同质化非常严重,但是对失能护理等领域的产品,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的。
第二个从保障人群来看,健康体的保障相对充分,但是我们有很多老年人,我们现在有三亿的慢性病人,这些方面在产品供给,在有效进行服务方面还是有严重的不足。当然我们也看到,现阶段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人口没有得到充分的健康保险的保障。否则我想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互保,那么多的众筹。是不是应该考虑我们保险业应该迅速的融入到普惠型保险的行列。
那么这里有这三张图,我想说明的是,市场空间很大,但是竞争很激烈,风控很盈利仍需要值得去破解。大家看到第一张图是健康保险支出在总费用的占比,第二个是健康保险的深度和密度,第三个是人均医疗保费支出和人均消费支出的一个比例。
2018年有一组数据,就是全国的医疗卫生的支出是5.9万亿,但是个人负担部分达到了近30%,这个水平是远远不如世界平均水平和世界发达体的水平。所以我想这一方面是说明了健康保险业发展的空间很大,现在保障不足,市场空间很大,但是同时我们也认为,健康保险市场的开拓和用户的获取以及转化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同时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看到了很多健康保险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也是难以控制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百万医疗和重疾,这个费率已经到了极致。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个车险,也是值得去观察的。
同时我们发现,在2016年开始的百万医疗险的这么一个产品当中,到这3年来有30家公司推出300种产品,在一个百亿元的市场上进行惨烈的竞争,目前竞争已经从蓝海走向红海。那么从这个角度看,针对年轻健康体的短期百万医疗险的角度看确实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红海。
但是,我们从整个健康险的视角,健康管理对生命管理的视角去看,从14亿人去这么一个浩大的群体去看,它还是一个浩瀚的蓝海。当然健康险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保险公司和相关大健康产业我们共同去呵护它,我们要建好机制和标志,共同维护好市场生态,才能够实现健康险的未来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思考,专业保险公司能够突围吗?
大家看到,现在是有76家寿险公司,70家产险公司,4家养老公司,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到今年11月份的统计数据,健康险公司份额仅仅是4.5,产险是12,剩下是寿险公司。
我想专业健康险公司要实现突围,只有一个关健词,那就是“专业”。只有聚焦专业,把专业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才是我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突围时的唯一出路。对此,我们提出了四个专业化方向。
第一,健康保险主业专业化。我相信未来商业健康保险他一定要去努力的构建一套能够适应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服务体系和风控体系。同时我们在产品端,比如在医疗和重疾,长期和短期慢病体等等方面要有一套完整的产品体系去支撑保险主业的专业。最终我们想说的要通过保险保障来实现保险对所谓病种的覆盖。
第二,运营专业化。在这个角度,刚才波士顿的胡总说的我非常赞同,未来是不是还有中台或者后台,但是目前我观察到的保险业或者专业健康险的公司来看,实际上我们对专业运营包括后台和中台的理解比起产险还弱了很多。比如我们未来如何构建一个与医疗大数据相结合进行产品分类开发和投放的这么一种在承保前做好的一种开发和投放的机制,包括在承保中怎么通过对产品规则实时动态的核保的调整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跟承保目标人群保持一致,最终我们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有效的降低赔付和客户的发病率。健康管理的专业化,我们提了四个目标,一个是生命周期的陪伴者,精准医疗的组织者,家庭医生的供给者,医疗改革的助力者。
第三,信息科技专业化。未来我个人认为,在健康险这么一个领域当中,我们应该构建两大基础平台,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架构平台,二是以运营为核心的基础支撑平台。
在前端应该做好三个应用平台:一是销售平台,二个是管理平台,三是数据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最终能够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信息融合来实现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同生共长,共同推进我们产品的创新,渠道的变革和服务的升级。这个是我们从技术赋能的角度来看。
那么面向未来,通过技术赋能,我们要去构建的是产品定价与风险管控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技术的输出,也是健康险公司未来核心竞争力,并获取新一份收益的重要来源。
第四,健康险人才队伍专业化。在人才方面,我想有四支队伍要建立的,第一支队伍的建立要解决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第二个队伍的建立需要解决咨询和客户服务的问题,就线上咨询的问题。第三是健康管理要落地,第四是要建立健康险的基础管理和应用架构。
所以我想说健康险公司能否突围,只有做到专业,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我们才有可能在这场盛宴当中获得我们应该有的份额。
第三个思考,如何建立靠谱的大健康生态圈。
我们提了有三个方面的结合,一个是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在整合过程当中,需要保险公司对行业具有对趋势的洞解和对趋势的理解,要把握两个要点,一个是需求导向,要给予需求的供给侧的整合,第二个是问题导向,不能因为整合而整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做实健康管理等相关内容而出发进行的整合。
第二就是在能力的构建上,我们认为是要坚持第三方合作和自有核心能力建设相结合。实际上现在围绕着大健康这个生态圈,有很多的第三方,比如说TPA等很多的机构为健康险做服务。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做完所有产业链和生态圈上所有的价值链。我们应该守住自己的主业去滋润周边的相关的产业,来为我们的主业做好服务。但是,作为保险公司来讲,有效的风控体系建设,包括服务商的选择是我们核心关注的要点。
我认为从核心能力来建设,一方面是核心的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构建和布局,这为未来的产品定价,产品创新,医保控费等等有有很大的益处。另一方面是专业的运营管理体系是我们的核心能力。最终我们说在目前整个医疗健康的数据相对比较零乱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建立医疗健康的联盟链,与第三方开展数据共创,释放我们的数据价值。最后是如何构建生态圈,就是要做到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是我们在服务实施上一定要完成这么一个动作。线下服务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就医,陪,康复服务等一堆的线下服务。线上服务要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健康评估,远程医疗等等。这个是我们对未来如何构建一个靠谱的大健康生态圈的理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市场没有天花板,脚踏实地,仰望天空,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心系人民,健康中国,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